玉林:公共文化点亮民众生活 让城乡共享精神盛宴
近年来,玉林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在政府层面超常规投入,同时在社会层面广泛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官民”携手合力,筹资近10.5亿元,筑起一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加速城乡文化交流,丰富城乡文化活动及产品,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从城市中心到边远山区——文化网络覆盖城乡
11月6日晚上8时,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已聚集了大量休闲娱乐的市民。今年1月建成的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9亿元,包含有歌剧院、博物馆等设施,每个月都有一场面向公众的免费精品文艺演出。
就在同一个夜晚,距离玉林约100公里的博白县那林镇多福村岭颈铺村,在村里新建的文体小广场上,数百村民正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本地文艺晚会,舞蹈、小品、山歌对唱样样俱全。尽管规格不高,但村民的快乐一点也不少。
从市中心到边远山区,仅两三年时间,玉林就快速地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基础版1.0”升级到“现代版2.0”,社区实现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村里则实现了“村村有文艺队、村村有百姓舞台”。
惊人速度的背后是超常规投入。近几年,该市财政安排文化建设支出13.35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建设支出的277.5%。筹资4.65亿元新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等5个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均位于城区黄金地段,成为玉林文化的新地标。同时,还筹资89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0个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等。
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128个,达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4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695个,农家书屋140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和基层点1508个,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在抓好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玉林市还强化文化人才建设,打造好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全市共签约两批30人(次)文艺家,评选了一批玉林文化名家和学科带头人;落实了10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站3名的编制,为1328个行政村和160个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近3700人。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全民共绘五彩文化
玉林文化底蕴深厚。舞狮、杂技、采茶戏、粤剧等传统民间文艺十分活跃。
从玉州区城西街道玉豸村83岁老人李恩阶的身上,就看出玉林人对于文艺和文化的态度。60年前,还是纸厂老板的李恩阶出资建起村里的陂头艺术团。多年来,他率艺术团踏遍两广舞台,主打桂南采茶戏,声名鹊起。现在,艺术团还经常到玉林农村开展演出。
在玉林,无论是商界还是普通百姓,对于文化建设一直都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因此,当玉林各级政府发出全社会“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倡议后,许多民众一呼百应,有钱出钱有力使力。据统计,在2014、2015两年,玉林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7亿多元,建成文化设施280多处,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200多场次。
在兴业县上泉村,女老板庞声球在两三年里陆续捐资达160多万元,发动村民筹资投力,建起了村文体中心、灯光篮球场、气排球场,在草地上装上了健身器材,还重建了村文艺队。
在陆川县马坡镇,黄金水老人用儿子在非洲做生意赚的钱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公用的休闲文化娱乐山庄。山庄环境优美,竹林环绕,村民们可以免费来这里看戏唱戏、休闲娱乐。
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南方黑五类食品博物馆,三环集团股份公司投入1200万元建成北流陶瓷文化馆,皆面向公众开放。
此外,玉林市以“歌舞玉林”“书画玉林”“戏曲玉林”等为品牌,采取“政府采购、企业赞助、社团运作、全民共享”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官民”合办文化的路子。
为充分激发民众活力,玉林市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文化非营利组织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深化文化志愿服务,发挥好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各类文化社团近200家、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1600多支。
从单调到丰富——公共文化点亮民众生活
11月1日,玉州区三合村长宁自然村,小广场响起了音乐,85岁老人罗善芳刚吃过晚饭就蹒跚着出了门。
小广场上,一支由村民组成的队伍正在起舞。去年10月建好的舞台和小广场,彻底改变了村民们单调枯燥的夜生活。“以前晚上无所事事,现在夜深了都还舍不得走。”村民卢良谋说。
广场建起来后,舞蹈队也组建起来了。为建设小广场和舞台,并不富裕的村民们积极捐资,罗善芳老人也捐了150元。
三合村党支书梁大勇告诉记者,过几天这里将举行首届文化节,连演3晚,玉林本地和外地请来的文艺团将提供精彩节目。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不少农民的生活还停留在“早晨听鸡叫、夜晚听虫鸣”的苍白状态。如今,逐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兴业县城隍镇城隍村理事会会长覃振伟说,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娱乐,还对化解基层矛盾、改善村风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年前,城隍村通过建立理事会筹资36万元,在村里新建起文化广场和舞台。此后,这里就歌舞不断,演出不停。各自然村的村民汇集于此,唱歌跳舞,一起看表演,从生疏到相熟。去年,附近自然村的两拨年轻人因矛盾发生斗殴,事后双方当事人母亲在广场上跳舞时把矛盾轻易化解。
公共文化服务进了社区,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被点亮。走进玉州区江滨社区服务大厅,可以看到门边立着一个大触摸屏电子借阅机。拿出手机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各类电子书。据悉,这种借阅机已配发到玉林74个社区。
通过“规范化、网格化、便民化”的“三化”标准建设,目前玉林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大大缩小,各社区居民已基本实现10分钟步行范围内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
文化是一种软力量,却影响深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升级,700多万玉林城乡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充盈,幸福指数将节节提高。(记者 唐群峰 通讯员 黎德胜 李庭国)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