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现代乡贤”层出不穷 引领发展蔚然成风
新华网南宁11月28日电(记者孙志平、吴小康、钟泉盛)扶弱济贫、乐善好学、践行孝道……无论是守望乡里,还是心系桑梓,他们总是身体力行支持家乡建设——在广西玉林市,层出不穷的“现代乡贤”群体,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促进邻里和谐的“新生力量”。
博白县亚山镇互卫村温汤屯有300多人,原村庄因修建水库于上世纪50年代搬迁到这里。记者日前到温汤屯采访时看到,村民们的楼房错落有致、风格一致,与县城区住宅区并无差别。“我们的楼房从2012年开始统一建,去年才正式入住。”村民陈家贵介绍,由于是水库移民村,村民们的住房条件一直比较差,尽管上级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村民们的建房愿望也非常强烈,但建房的事情迟迟提不上日程,“主要是没人领着干。”
65岁的陈家贵退伍后曾任村干部,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屯里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先后三次选我做带头人都被我拒绝了,别的我不怕,最怕做不好落下骂名,最后还是实在不忍心才答应做领头人。”看着50多户人家的房屋被拆成废墟,陈家贵一度“脑袋大、睡不好觉”,为此体重减了十多斤。互卫村党支部书记刘殿富说,温汤屯新村建设多亏了村民们的自我管理,才使得项目公开透明运作,这也减轻了村干部的负担。
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不少农村存在“空壳化”现象,有的地区还面临着乡村治理难题。玉林市地处两广交界,辖区内客家人众多,当地尊师重教、乐善好学等风气浓厚,近年来由退休干部、乡村教师、致富能人、外出经商者组成的“现代乡贤”群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在他们以身示范下,形成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农村面貌。
北流市六靖镇社垌村是一个有着8000多人的大村,前几年村民们投入数百万元新建起一座“祠堂”。然而与一般人印象中不同的是,“祠堂”里除了陈设着乡规民约、祖宗牌位、“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忠”壁画等,还张贴着“十大模范家庭”、“十大尊老爱幼楷模”、“十大贤媳”等宣传资料,“祠堂”围墙上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文并茂的解读。
村民谢兰雄说,“祠堂”实际上叫作“社垌文化大观园”,尚未修建时大家就商定,这里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又要赋予新的内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发大家爱村爱国、干事创业的热情。”“祠堂”一角,悬挂着本村在外经商、考取大学的“贤人榜”,“我们还设了个‘国学堂’,邀请专家给孩子们讲书法、绘画和《弟子规》等,提升大家的文化底蕴。今年9月,村里还在‘祠堂’里举行大会,奖励考取大学的孩子。”社垌村党支部书记谢广祥说,村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的孩子成才。
2012年6月,北流市白马镇几位农民为救助落水儿童,造成一人遇难、一人受重伤。得知几位“最美农民”家境困难时,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以此为契机,北流市正式成立见义勇为慈善基金会,收到各类捐款5000多万元。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露基说,基金会资金主要来源于在外经商的人,他们非常热心家乡建设,设立基金会的初衷即是鼓励见义勇为行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众多公益活动催生出的正能量,在北流市形成了特有的“好人社会”氛围,做好事已成为不少市民的日常行为。当地成立的义工协会和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达数千人,长期开展助老扶弱、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社区服务等活动。
目前玉林市正致力于将乡贤文化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的新载体、新途径。玉林市委书记王凯说,今后将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活动,培育、挖掘一批新的“现代乡贤”,并建立激励帮扶机制,推荐贡献突出的乡贤选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完)
[责任编辑: 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