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现"上班焦虑症"和"节后空巢症" 被称人之常情

25.02.2015  16:36

  眼看春节假期就剩下最后一天,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许多人就忍不住要开始逃避现实了,“上班焦虑症”成了热门词。不过,心理专家提醒市民:如果你不是在家和父母同住,那么今天最好能好好陪陪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在节后可能会遭遇更为严重的“节后空巢症”问题。(2月24日《金陵晚报》)

  “上班焦虑症”和“节后空巢症”,虽然代表两代人由节日带来的感受,但都是人的正常心里状态。或许,“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加剧了这种体验。其实,北宋诗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早已把这种离愁别苦演绎的既不空前也不绝后。而人类的丰富情感,就是在不同境遇下的起伏跌宕中,相互映衬着欢乐和愁苦,才懂得珍惜和守护。

  所谓的“上班焦虑症”,实际上是人们对节日的意犹未尽所带来的惆怅若失。如果一个正常人若失去了这种心理感受,反而有点麻木不仁了。因为,节后上班不是一种意外,是本来就打算好的,并且是掐指可数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对此感到怅然。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在节后,就是在分居两地的恋人相聚后的分离时,还会更加严重。性格越敏感,感情越细腻的人,对此的感受更明显。

  在“上班焦虑症”中,可能包含了两种因素。首先应该是异地工作的人们,节后不但意味着又要进入紧张的生活节奏,还面临着与家人的分离;其次是在节日里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紧接着又要恢复繁忙工作的人,心里总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心理转换和适应过程,要不了几天,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回到从前。因此,过分强调“上班焦虑症”,就显得有点矫情了。相反,这种带有微微苦涩的滋味,何尝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

  倒是“节后空巢症”让人感到心情沉重。虽说“此事古难全”,但现在的家庭结构和就业方式,让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心理专家提醒市民:如果你不是在家和父母同住,那么今天最好能好好陪陪爸爸妈妈。但这也只是对与父母不同住的子女们,而那些因为外出工作与父母不同城的子女们,节日对他们来说,就如在本来平静的湖里扔进一块石头。在节前,父母想着孩子要回来,都会很开心,心理上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但等到假日一结束,儿女们离开后,家里一下子恢复“空巢”状态,老人就会感觉特别失落,难以适应了。

  我觉得,专家把“上班焦虑症”和“节后空巢症”相提并论,并把后者看的“更为严重”是有积极意义的。暂且撇开“空巢老人”给社会保障提出的要求,就对纠结于“上班焦虑症”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咱不谈个人远大的志向,就说背井离乡去异地打拼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一个人只要有这种责任感就够了,只要把所有的辛苦付出联想到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就能把节后的落寞惆怅化作创业的力量。

  因此,“上班焦虑症”和“节后空巢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人之常情。在“此事古难全”面前,我们只能默默体会,无需过分声张。而无论悲欢离合、甜酸苦辣和世间冷暖,都是历练和成全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所以别把节后的落寞惆怅当做一种“焦虑症”,有这种感觉,才是一个实实在在懂感情的人。

  (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