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百色市农村金融扶贫观察:让群众脱贫路更宽

29.12.2014  19:53
百色市农村金融扶贫观察:让群众脱贫路更宽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田阳县建起了移民新村。图为该县那满镇新立村共联屯一瞥。


   核心阅读

  扶贫开发,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和扶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12月初,记者在百色市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以来,该市积极创新探索金融扶贫机制,在贫困地区先后开展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贫困村互助金、农村信用村信用户等试点工作,同时创建了产业扶贫担保资金。相对而言,这些关乎个别区域个别群众脱贫的事情,却能达到推动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它们不但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也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小额贷款贴一贴

  “扶贫小额贷款可帮了我,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说这句话的是田林县潞城乡八洞村杉树坪屯的仁小遍。仁小遍一家4口,过去的年纯收入不过两三千元。从去年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借贷3万元,买回58只山羊。今年的境况让他眉开眼笑了:出栏肉羊34只,收入4.6万元,纯收入1.6万元。

  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有一家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苦于没有发展资金,一直以来只能小打小闹。今年初,他们获得50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得以发展种植和抚育火龙果项目。这个项目还带动在册建档立卡的41户贫困农民种植和抚育火龙果217亩,今年9月份部分火龙果上市,每亩产量约1000公斤,收益43.8万元。“明年每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了。”合作社的负责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2013年自治区将田林县、西林县列为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县,今年扩大到乐业县、田东县。4个县向金融部门(信用社)以担保形式解决无能力获贷和还贷的贫困户贷款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运输等。两年下达扶贫贷款奖补资金800万元,如今已经已让4县超过1300户贫困村农民受益。

   互助资金帮一帮

  “刚开始,我们在实施整村推进里筛选那些村风民风淳朴、群众积极性高的,有一定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基础的,有好的村级班子,领头人作风正派、乐于奉献、愿为民办事、具有一定威信和管理能力的人员的贫困村进行互助资金试点,运行效果好之后逐步推开。”百色市扶贫办主任乃尚权介绍。

  他介绍,2007年以来,百色市先后在11个县开展了这项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底,共有45个试点村,农户总数1.8万多户,共组建互助小组499个。互助资金总投入851.73万元,累计借款人次4237次,发放借款1489.5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业及运输业。累计还款934.15万元,还款率92.7%。

  试点村在全县公示后成立扶贫互助协会,农民自愿申请入会。协会资金除了会员缴纳少量会费外,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扶贫资金。在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管理下,会员通过借贷发展生产,实现增收。

  自治区扶贫办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我区推行的互助资金借款额虽然小,但互助资金的自主管理、借款容易和手续简单等特点,能让群众解决资金短缺等应急问题,有效缓解群众借款难题。

   担保资金推一推

  2012年12月,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的倡议下,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曾宪梓先生向百色捐款1000万元港币支持百色扶贫事业。

  “这个‘雪球’现在越滚越大了。”乃尚权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百色市县两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除曾宪梓先生所捐赠的款项外,先后有五个县财政分别安排和投入了专项担保本金累计已达2500万元,共为17家扶贫龙头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争取到金融部门对扶贫产业的贷款投入近1.6亿元。这些扶贫龙头企业经营投向分别为农产品深加工、茶叶、纸业、南菜北运等,带动贫困村发展果蔬、茶叶、油茶、林木、竹子种植、种桑养蚕等产业。扶持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4万多户,种养面积10万亩,每年带动贫困农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

  平果森盛木业公司2009年以8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当时没有工人、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生产原材料,创业之路困难重重。在担保贷款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以小吃大”并购了当时经营亏损的平果北融林木业,仅用一年时间就使企业扭亏为赢。

  “此次设立的专项资金,针对性更强,突出了扶贫的特色,由此带动了相关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企业经营者表示。

   信用贷款赞一赞

  “做一个‘信用农民’好处多。”

  “好处在哪?”

  “急着用钱时,在家门口就能贷到款呀。”

  与记者对话的是田东县朔良乡那娄贫困村一位村民。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介绍,开展信用评定工作以后,这个村200多户农户(其中有一半是贫困户),2013年共获得金融部门信用贷款1200多万元,户均6万元,扶持投入力度之大,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无法做到的。

  田东县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农村金融改革作为突破口,在全县8万多农户当中,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信用村以及信用户评定工作,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农村支付结算难等农村金融服务“老大难”问题。扶贫部门根据“特惠制”的原则,提供贫困对象三年的产业扶持贴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今,全市已全面推广田东县的做法,田阳县还提出打造成全区农村金融改革的“升级版”。

   移民建房补一补

  “安居才能乐业。关键时候,政府‘搭一把手’很给力。”田阳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这个县将南部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群众,逐步向河谷乡镇和县城搬迁。对符合生态搬迁对象的移民搬迁户,田阳县统一规划,群众自愿报名,整合部门资金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建房以群众自筹为主,加上国家给予的生态搬迁补贴,对农户住房建设缺口部分,再给予贴息扶持。起一层的住户,给予5万元三年内的贴息贷款,起两层农户,给予三年内8万元的贴息贷款。最近两年,已经建成了一批新型扶贫移民安置社区,原来居住大石山区坡洪镇的双达村,有200多户农户,全部实现了整村搬迁。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扶持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或产业发展贷款贴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