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一人一事” ——兼谈现代壮剧《第一书记》

25.11.2015  11:39

关于结构的重要性,郭沫若曾在《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中说过:诗歌重在意境,小说重在描写,戏剧则重在构成。戏剧对结构的追求以及结构对戏剧的价值都要超过其他艺术门类。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中亦把结构放在戏曲首要讨论的部分进行论述:“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文中“一人”尚且易懂,即一部戏以一个人物角色贯穿全局,以此人物为中心,其他角色不论多少,均为该人物的附属或陪衬。而整部戏所有的戏剧情节、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也只是为了塑造好这一个人物形象、展现这一个人物的性格个性。此“一事”绝不可片面理解为一部戏只有一个事件。而是一部戏在规定的时空内所有事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中心事件,能对剧中所有矛盾冲突起到枢纽作用、将全部情节串联起来的关键事件。剧中的其他事件和情节必须以这“一事”为戏眼“承上接下,血脉相连”,才能使全剧线索清晰又浑然一体。

广西地方戏剧院创编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以2012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贫困乡村脱贫解困为题材,眼光非常敏锐。通过塑造一位优秀机关干部、一位“时代青年在接地气历练中成熟”的舞台形象,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大批党员,一支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队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该剧以女博士刘莹作为优秀机关干部代表,被农科院派驻南天村扶贫解困所发生的故事展开。此剧立意为刘莹“一人”,“一事”为刘莹“扶贫南天村”。这“一人”在剧中把握得很好,使得刘莹这个角色个性鲜明、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通过这个人物塑造很好地赞扬了广西一大批朝气蓬勃、脚踏实地、认真敬业的当代青年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性。然而,这“一事”则存在些许不足,不论从剧本还是演出效果看,都让人有“二事”之感。刘莹初到南天村准备大干一场时,老书记不支持。刘莹带领大家种植火龙果、三华李和养蚕的“三把火”因遭遇冰雹失败,但刘莹的真诚却赢得了老支书的认可和支持,两人共同为乡亲们脱贫努力工作。此时全剧的戏剧冲突在这里化解,戏中人物的行为在这里转折,观众欣赏的心理也在此转为期待刘莹如何与老支书一起最后解决气象灾害给村子带来的打击上。该剧其后的“产业化”事件就变成“第二件事”,导致整个剧由“一人一事”变成“一人”与种植、产业化“二事”的结果。如果剧中刘莹到村里来之前就埋好此行要完成种植和产业化两件事的伏笔,让悬念紧扣在她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上,“扶贫南天村”在老支书与刘莹和解的基础上完成,让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与“”的发展同步就更完美了。

瑕不掩瑜,该剧通过刘莹这个人物和她的戏剧行动,观众能体验到“第一书记”们扎根群众、扎根基层,积极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并获得艺术的震撼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