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握手——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综述

18.10.2016  11:32
   编者按:10月18日,《中国气象报》在一版刊发通讯报道《跨越国界的握手——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综述》。现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曾涛 韩嘉乐   9月11日18时许,广西南宁南湖畔夕阳向晚,而此时,一场国际盛会正渐入高潮——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进入了《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下简称《南宁倡议》)的讨论环节。经过细致讨论、缜密修改,在多国语言组成的欢呼声和热烈掌声中,《南宁倡议》获得一致通过。   作为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系列活动之一,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于9月11日至12日在南宁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气象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办,自治区气象局承办。来自中国和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主要领导,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台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气象合作发展。    一个对话的平台   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主席陈武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共同倡议与推动下,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首次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举办气象论坛,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服务广西‘三大定位’的重大举措和具体实践。”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说。   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台风、暴雨、区域干旱等相近的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来说,建立气象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在观测资料共享、灾害联防、气象服务和科研、气象仪器标定及业务技术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重要而迫切。   论坛主题被定为“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后,一份份邀请函跨海越山,被送至东盟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的气象“大咖”手上,约定金秋开启一场国际气象合作交流的重头戏。   “中国气象局将秉承‘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原则,推动与沿线各国,包括东盟各国的合作。合作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内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服务能力,还有助于WMO全球战略的实施。”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还就未来合作建议作特邀报告。   “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融合发展、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使命。”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希望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气象领域的互信互通、合作共赢。   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副部长周范玉显说,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急需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区域力量,更好地监测和预防自然灾害。   以此次论坛为平台,与会代表纷纷谈体会、提建议。   论坛同期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与服务展,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中国气象局与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气象和气候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等,并组织中外代表参观自治区气象局,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有30家单位参展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与服务展,是我国气象装备和服务领域的现代化成果首次在博览会亮相,吸引了自治区主席陈武、副主席张晓钦等前来展区参观。“气象装备与服务展丰富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内容,展示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水平。”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说。   而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则成为“气象粉”最期待的活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郑皆连,印度尼西亚技术评估与应用局教授埃德温·安德里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杨崧等知名气象专家,共同带来一场国际性学术交流盛宴。    一种合作的机制   薄薄一纸《南宁倡议》,却有着厚重的分量。   根据《南宁倡议》,中国气象局支持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以每两年召开一次的方式持续举办;继续加强区域气象观测和资料共享,包括加强“风云”卫星和中国气象局广播系统等应用合作;探索建立灾害性天气讨论和信息通报互动平台,并开展相关业务预警技术、平台研发的交流;建立气象业务技术交流互动机制,加强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研发和应用合作;加强季节气候预测与气候服务,特别是与农业和水文有关的服务合作;加强区域气象仪器标定合作以及加强区域气象培训工作等。   《南宁倡议》面向区域气象发展需求,提出的多项务实合作措施,得到东盟国家代表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赏。   缅甸气象和水文局局长HrinNeiThiam认为,通过论坛可以学习中国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提高缅甸的气象服务能力十分重要。她说,中国向缅甸捐赠的中国气象局广播系统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运行良好,已成为缅甸气象部门的主要业务系统。   亚太经社会信息通讯技术与减灾司减灾处处长桑杰·斯里瓦斯塔瓦表示,通过《南宁倡议》看到了中国对东盟国家帮助和支持的承诺。   世界气象组织发展和区域活动司教育培训办公室主任因卡·阿德巴约称赞道,《南宁倡议》为增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利于促进世界气象组织减轻灾害风险路线图、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等计划的实施。   “中国气象局愿与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共享气象业务发展和服务经验,通过展览进一步推进气象装备、气象服务方面的区域合作和交流。”在气象装备与服务展上,郑国光与东盟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参观了各个展台。各方代表纷纷向参展方了解和询问气象仪器和服务情况,并对中国气象装备和服务水平表示赞赏。一名来自老挝气象水文局的官员表示,此次展览令他大开眼界,希望未来与中国加强合作,提高老挝气象部门的基础设施水平。   据了解,此次论坛共取得六项显著成果:一是论坛自2016年起正式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成功搭建中国与东盟气象合作新的重要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二是通过《南宁倡议》,填补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区域机制合作的空白;三是气象装备和服务展首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亮相,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区域气象技术产业合作提供了机遇,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东南亚电信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四是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提出减轻灾害对策和举措;五是确定了中国与印尼气象、气候领域合作联合工作机制,审议批准了未来合作计划;六是展示了中国气象的国际影响力。    一次发展的契机   “9月5日至14日进入特别工作状态。”刘家清在9月5日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国际民歌节气象保障服务和气象论坛工作视频动员会议上宣布。   首次承办国际论坛,对自治区气象局来说是一次考验,更是对气象现代化水平的真正检验。自治区气象局高度重视,以精细的谋划,举全局之力抓好落实各项工作,先后多次向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领导汇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嘉宾邀请、领导日程安排、举办地确定、落实展位等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广西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在论坛中得到充分展现。广西气象监测预报中心、气象数据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均于9月初进入业务试运行阶段。对于广西气象信息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现代预报预测业务、气象为农服务等新成果,出席论坛的中外代表给予广泛赞誉。   一边是论坛活动,一边是博览会保障服务,这是摆在自治区气象局面前的双重考验。“预计20时至23时,广西体育中心以阴天为主,偶有小阵雨……天气不影响民歌节晚会的举行,请观演嘉宾出行携带雨具。”就在演出开始数小时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收到了气象部门的短信。9月11日20时,第十八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在阵雨后的清新中拉开帷幕。   “历年9月,南宁市的日最高气温一般在32℃、33℃,出现概率分别占17%和19%。”9月1日,在南宁市气象局预警中心,自治区气象台和南宁市气象台的骨干预报员正在探讨南宁9月气候概况及降水预报技术指标,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天气预报做好前期准备。9月中旬,南宁天气形势复杂,易受台风影响,天气预报难度大。针对此次保障服务,已有十余年博览会保障服务经验的自治区、市两级预报团队严阵以待,提早谋划。天气风险分析专题报告,分钟级雷达降水估测、雨温时空分布等微信平台新产品,英文版天气预报小册子……博览会期间,自治区气象部门累计发布各类服务材料39期。   跨越国界的握手,热情而有力。序幕开启,将继续演绎着精彩与生动。回眸,幅幅画面,引人入胜;展望,盛大图景,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