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01.03.2017  02:37
    2月27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安徽省政府联合召开的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第一次联席会议暨成果交流会上获悉,近两年来,部省共投入资金5.26亿元,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矿产勘查、区调矿调、水工环和土地质量调查等192个综合地质工作项目,对皖江地区资源环境状况形成新的认识,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圈定页岩气远景区8处,优选有利区9个,页岩层累计厚度300米~500米,预测页岩气资源量3.37万亿立方米。在宣城泾县实施的“泾页1井”煤层气解吸点火成功,最高值可达9.33立方米/吨;在宁国港口镇实施的“港地1井”钻获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油“三气一油”,为战略调查提供靶区1处,开辟了2万平方公里页岩油气勘探新区;有望建成页岩油气勘查示范基地,引领华东地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工作。
      ——查明地热田17处,评价形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67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综合化开发模式转变。其中,巢湖半汤、含山昭关、岳西汤池畈等地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同时,安徽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推进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实施方案》,明确了省级绿色资金专项奖补和创新金融产品等措施,鼓励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有如安徽名人馆、合肥大剧院等67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总服务面积达382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等有害物约8万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干热岩等非常规清洁地热资源调查已全面展开。
    其次,重要矿产勘查获得重大突破。两年来,皖江地区新增大中型金属矿矿产地8处,新增铜104万吨、铅锌188万吨、金23吨、钨7.5万吨等,为“十三五”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装勘查区找矿有新突破。证实了常印佛院士提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存在第二成矿空间的论断,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依据。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庐江县小包庄铁矿普查提交铁矿资源量2.61亿吨,庐江沙溪地区新增铜金属量43万吨(累计探明铜金属量超过150万吨),铜陵舒家店铜矿新增铜金属量106万吨(其中工业品级58万吨),南陵县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勘查新增78万吨资源量(累计探明铜铅锌资源量234万吨、金30.5吨),池州市抛刀岭金矿勘查新增金金属量13.69吨。
      ——新区找矿区获得新发现。宣城茶亭铜矿普查初步估算铜金属量166万吨,共生及伴生金金属量238吨,矿床规模达大型,为“红层、松散层、推覆体之下”找矿经典案例。东至县兆吉口地区新增铅锌金属量12万吨(累计提交63万吨),改变以往该地区以找金为主的局面。铜陵县荷花山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成矿类型,提交铅锌金属量42万吨,矿床规模有望达大型。无为县西湾铅锌多金属矿普查、东至县查册桥—西峰尖金铜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发现新的矿化类型和找矿线索,有望提交6~10处大中型矿产地。
    ——形成钨矿产地新格局。相继提交多处大中型钨矿产地,如绩溪县逍遥钨矿、宁国市竹溪岭钨银多金属矿等,使皖南钨矿资源量达40万吨,有望形成新的钨矿资源基地。
    ——战略性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在庐枞铁铜整装勘查区内提交了1处中型铀矿矿产地。新型材料矿种资源勘查开始起步。全省发现了17处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类型矿化点,选定了岳西主簿、郎溪姚村等5个可供进一步勘查的成矿远景区,特别是在大别山地区新发现的稀土矿资源,填补了大别成矿带该类型矿床的空白,为将来带动岳西、宿松等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再其次,服务社会民生的专项调查取得积极进展。
      ——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央财政投资2275万元,完成皖江地区1∶25万区域调查1.85万平方公里,1∶5万土地质量调查1240平方公里;地方财政投资6381.4万元,开展了9市县1.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质量调查,同时部署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划、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调查评价、芜湖市蔬菜基地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4项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了皖江经济带土地质量的“家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优产品的规模种植与开发。
    ——实施了资源环境调查和工程地质调查。完成沿江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11340平方公里,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24处,复核68个矿泉水点,搭建皖江经济带地下水监测网点,为皖江经济带地质灾害防治、群众饮水安全、矿泉水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查明皖江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广泛应用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市地铁、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长江大桥、过江隧道、引江济淮等项目,并初步评价了长江岸线稳定性和过江通道适宜性,为皖江地区重大工程的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和安全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了城市地质调查。先后开展了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及马鞍山6个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合肥城市地质调查取得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等系列成果,为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地质支撑。铜陵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综合评价了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了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池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取得的相关成果资料,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加强了生态环境调查。利用遥感手段,调查监测1104处矿山开采情况,有效支撑了国土资源矿山执法检查。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2.08亿元,治理矿山152个,恢复治理面积1170余公顷。稳步推进湿地调查,基本查明了皖江经济带范围内的湿地总面积63.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6%,其中受保护湿地面积8.23万公顷,保护率35.82%。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安徽省政府在合肥召开了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并在会上签署了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会后,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