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显示:三江源生态环境呈好转趋势

18.11.2014  20:21

  中新网西宁11月18日电 题:监测显示:三江源生态环境呈好转趋势

  作者:张添福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沙化土地面积等监测显示,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好转趋势。”18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陈永乐对记者说。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美誉,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今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实施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和建设有12项工程,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水土保持等。

  经过多年建设,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增水效果明显。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4.9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改善,植被恢复明显。三江源地区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草地平均产草量(干重)每亩增加45公斤,林业生态持续恢复,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项目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38.2%。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逐年好转,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和增长,区内48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147种鸟类,76种兽类均得到有效保护,其中藏羚羊由保护前的不足2万只增加到10万只。

  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水土流失明显减少。2005年-2011年,三江源沙化面积减少195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2平方公里。

  陈永乐介绍,保护好三江源生态环境是中国国家战略,不仅是青海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对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