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植协商民主大树 中国政协强化“可感度”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新社发 侯宇 摄
视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来源:央视综合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着力培植协商民主大树 中国政协强化“可感度”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对于各种意见和建议,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多数人提出的还是少数人主张的,都应该允许反映和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
3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俞正声代表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谈及大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俞正声提出三个“要坚持”。
他说,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拒绝偏激偏执的极端言论,保持从善如流的坦荡胸怀,始终做到平等协商,不强加于人;真诚协商,不敷衍了事;民主协商,不强求一致;务实协商,不流于形式。
要坚持体谅包容、求同存异。对各种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如本文开头所引,“允许反映和表达”,“得到尊重和包容”。
要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促进不同思想观点交流交融,逐步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努力凝聚思想上的最大共识。
广开言路是人民政协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去年政协工作报告提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已受到广泛好评。与其略带自上而下松绑意味相较,今年的三个“要坚持”显得平易近人。
事实上,这篇报告也更希望“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报告说,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作用,创新政协界别工作和群众工作,提高联系群众能力,使协商更好地反映各界群众意见,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符合群众愿望并为群众所理解。
2日政协大会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省政协委员七次深入某贫困山区调研,了解到当地基础教育的窘困状况。通过政协媒体报道,在全国政协领导关心下,问题正在解决当中。
换言之,当地群众将感受到教育状况的改善。
还有政协委员姚明关于“赛事备案制代替审批制,激活体育市场”的建议已被采纳并将体现在今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群众将因此进一步感受到体育的活力。
此外,曾高居两会热点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近两年在热点排位中越来越靠后,政协相关提案正被逐步纳入政策并落实。
细读报告,则可感受到政协这棵大树在成长,并不断汇入中国协商民主的森林。
如新增之根系。这次报告首次更明确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除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外,也强调它“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话语权、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指出这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和推进政协协商民主的根本遵循。
报告提出,积极拓展社会各界有序参与政协协商渠道。“探索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探索新的社会组织等参加政协活动的方法途径”……则如伸展之枝桠。
营造民主氛围,既重过程更重结果,三个“要坚持”如大树开枝散叶,张开怀抱。
独木不成林。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印发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协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
习近平在2014年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讲话时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并有“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坚持问题导向”、“讲真话讲诤言”等寄语。
可以预见,随着各层次协商如人民政协般焕发勃勃生机,中国协商民主之林必将郁郁葱葱。这应该也是一种可感知的政治生态环境变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