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奏“华”章

27.02.2015  16:01

  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护航员”,他是上海市司法改革的“领路人”,他是燃尽一生筑牢法治高楼的“奠基石”。他是邹碧华,法院司法改革最得力的干将,却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中。在我们惊叹、悲痛、惋惜的同时,在被这位常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工作在司法岗位上,视党的事业为生命的英雄模范所感动的同时,更应当将这一耀眼光辉的火种播撒开来,让各行各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邹碧华们”。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利益比灵魂还难触动”,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深化改革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深化改革,越是改到深处就越是触动利益,就越是会遭遇阻力、遭遇反对,有同事就曾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而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不怕“得罪人”的人,他牵着“法官员额制”这个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硬是把最难啃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因为他做事业就是一个标准,怎样有利于法治进步,就怎样设计推进。

  实事求是、精改细算,他提的改革方案既贴近实际又贴近民心。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问题原因,邹碧华刚一到长宁法院赴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基层法院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数据,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长宁法院大楼改建,设立临时立案大厅,他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与方案设计是否相符,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足以体现出他将人民利益、群众诉求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贴心人推进的改革怎么能不被群众理解和支持。

  立足国情、中西合璧,他走出了一条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既拥有北大博士的高学历头衔,又有海外进修的宽阔视野,他虽读的数多,但他不书生;他虽熟悉西方法律,但坚持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他醉心工作,在专题研究了美国联邦法院内部职责分工及法官辅助人员配置方法后,回国自发写下4万字考察报告。不照搬照草,不盲目模仿,他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调研,主持推进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其中6项应用属全国首创。

  这就是邹碧华,他正是用这种“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执着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中去”的信仰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余峻舟)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