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所不欲,何必施于学校

02.04.2015  14:24

  3月31日新京报发了一则报道《首套国学高中教材今秋进课堂供高一、高二使用》。发现这又是一个“社会不欲、施于学校”的做法。

  最近一段时间,很有一种风尚,那就是国家提倡什么,就去给孩子开设什么课程:国家提倡大众创业,就去学校里开设创业课;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就去学校开设法律课;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就去开设所谓国学,而且要进高中课堂。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强加给孩子呢?

  我们不反对在学校中开设各种课程,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反对把社会抛在一边,只在学校里打主意的做法。要知道,任何社会的价值观系统都是完整而无法割裂的,我们不可能说一套,做一套,学校里教一套,社会上搞一套。很多教育家批评我们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价值观系统的割裂。

  我们先来看看选材:高一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如果仅仅选择了几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文章读一读,就说是国学教育,那也太儿戏了。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考试,儒家从来就没有占据过主流地位。即使是儒家的学问,孔、孟、荀的差异也很大。再加上汉代经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及王船山、曾国藩等人进行的经世治用的改造,儒学也经历了一个逐步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现代性演进的过程。如果抛开这些历史的探索和积累,而让学生一头扎进几千年前老夫子的故纸堆里,那就是愚弄学生。另一方面,儒家与道家的价值取向及文化意趣大相径庭。将这二者放在一起,让未经世事的孩子去“系统学习”,是不负责任!社会还没有搞明白的东西,拿来糊弄学生,世上有这样高明的逻辑吗?

  我们再来看看目标:“学生可在已有基础上,更为深刻地领悟儒道经典的思想内涵,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将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比较分析;对比孟子的义利观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等等。”——好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又来一个“深刻地领悟儒道经典的思想内涵”,还要“融会贯通”!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吗?社会上的义利观还莫衷一是,却要学校的孩子比较东西方的深刻思想,我们不知道这是在进行思想教育还是在制造思想混乱!

  我们最后再看看雷人的建议:“在高考中,应该出现楹联对仗和指定命题的诗词歌赋创作”。“适当借鉴科举考试的考查方式,即能否在高考语文中出现一个新的形式——政论或申论形式的传统文化论述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独立思维。”好一个“诗词创作”和“独立思维”!诗词歌赋确实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应当发扬光大。但这种发扬光大肯定不是在学校里进行,而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试问,今天社会上有几人能够熟练掌握诗词文章?又有多少人能够独立思维?要知道,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是崇尚道德、功业与文章并行,所谓三不朽是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如诸葛亮、范仲淹、曾国藩等人都有雄文与诗词传世。即使是被后人称为“流氓皇帝”的刘邦,也写出了不朽的大风歌,史载听者为之“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唐宋八大家,不仅是文坛领袖,更是经世之人。王安石、苏辙都作过宰相的,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柳宗元是监察御史,欧阳修是兵部尚书,苏轼也是担任多个地方的市委书记等等。这些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倡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可是如今,很多官员不仅仅没有这种文学修养,连写文章都免了。讲话、报告几乎都有人代笔,这是最可悲的官场潜规则。其实这已经违背了共产党的好传统。老一代革命家都有极其深厚的理论修养。毛主席是文章大家,诗词更是冠绝当世。他不仅仅自己起草所有文件,还经常为新华社撰写社论、新闻。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人不仅仅文章写得好,也是诗词行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表率。但是,社会上还远远没有形成这样的好风气,却转过头来要求孩子们“诗词创作”和“独立思维”。难道是想培养他们去为那些自己不动笔的“官老爷”捉刀代笔,重复那些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吗?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高中开设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课程,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树立这种风气。“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党政领导、各界精英,若能够率先垂范,必可别开天地,真传承中华文化。倘若是我们成人都做不到、不愿做的事,就不要在学校里为难孩子了。(皮钧)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