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社会治理五年规划 28项量化发展指标

24.11.2016  11:06

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25个、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覆盖率99.99%、“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覆盖率100%……11月2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其中28项量化发展指标备受关注。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负责人表示,同经济发展一样,社会治理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数,这既便于考核评价,又可以增强社会感知度,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中国社会建设报告》蓝皮书显示,北京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突破了90分“大关”,是全国唯一连续3年保持90分以上的省份和大城市,远远高出全国74分的平均值。尽管如此,面对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社会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北京社会建设、改革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表示,社会建设也要有量化标准,不仅要有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还要有目标导向。这样既可以避免陷入问题主义,按下葫芦起来瓢;也可以防止陷入“高福利主义”陷阱;更可以按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标准仪抓落实。

  为确定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编制起草组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初步确定了“6+4”的主体布局。其中“6”是进一步构建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街道等基层组织和社区等自治组织“六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体系;“4”是进一步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4个能力。

  宋贵伦坦言,编制社会治理规划,明确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对编制部门而言,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借鉴。面对复杂性综合性极强的社会治理规划,起草组一直考虑编制出的规划能够形成北京特点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全社会达成社会治理的共识提供指导。

  ■“6个明显提高”体现新要求  

  根据《规划》,北京市社会治理主要目标包括6个方面:一是社会服务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二是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城市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五是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党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明显提高。

  坚持目标导向,还要有一套科学的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数。为此,《规划》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党的建设6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28项主要发展指标。其中,社会服务9项、社会管理4项、社会动员4项、社会环境4项、社会关系3项、党的建设4项。

  这些指标中,绝大多数都是客观指标,可以通过调查客观数据去衡量。此外,指标中还设置了少数主观指标,比如群众安全感指数等,要通过问卷调查来完成。

  ■28项指标都是“实杠杠  

  这些量化目标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宋贵伦表示,这28项指标每一项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比如,第一项指标就是“城市社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99.99%”,也就是说基本实现全覆盖。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服务,切实解决服务社区居民“最后1公里”问题,让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以前出门买菜最少得折腾1小时。现在好了,下楼只需走几步就到了社区便民菜站。”家住海淀西三旗街道悦秀园社区的居民们亲身见证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给他们的便利生活。

  海淀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能够享受到购物、餐饮、日常修理、金融服务、文体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服务。其次是办事处服务大厅、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等政府服务平台在15分钟内就居民当面或电话服务申请、咨询事项给予办理或答复。

  截至“十二五”末,北京共建成123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覆盖2341个社区,覆盖率达80%;到“十三五”末,将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使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如期完成这28项指标,将会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活力。同时,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宋贵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