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引擎

23.07.2015  18:01

   ——广西生态经济发展思考录之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从区内外绿色产业发展的轨迹中探寻答案。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谁拥有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月17日,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沪深股市,在创业板上烙下首家广西企业的印记。

  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博世科股票短短3个月里冲上百元,涨幅高达610%。

  从草创时的轻工行业废水治理,到逐渐涉足水、气、固体废弃物处置、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等环保领域全产业链服务。博世科破“”成蝶,“靠的就是技术创新成就!”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朱红祥博士感慨。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恰卜恰镇。10年前,这里的春天狂风裹石,黄沙掩埋了公路。如今,荒漠上连绵覆盖着20多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板下,格桑花露出勃勃生机。

  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这里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群,并改变了青海省的能源结构。

  借互联网技术发展东风,贵州搭上了大数据产业的快车。从2014年3月启动,短短1年时间,该省在全国跑出多个第一:率先开放省级政府数据;建起第一个省级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平台;创建第一个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打造大数据领域第一商业模式大赛……

  高新技术的引领支撑让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而寻找绿色转型出路的传统产业,更离不开科技创新。

  10年前,高污染、高耗能曾是水泥行业的标签。带领企业在困境中挣扎的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遇到了桂林理工大学教授陈平。两人一拍即合。由中国建材界著名的武汉理工大学胡曙光教授掌舵,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三方力量进行的“磨粉节能及水泥绿色制成”科研攻关项目由此展开。

  新技术的武装,减少了企业对大自然的索取,并尽可能把大量工业“垃圾”利用起来,还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公司节约成本1200万元。项目在全国23个省区、300多家生产企业推广应用,并因此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这可是广西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从新兴产业到传统产业,广西如今打造绿色产业的动力强劲。目前全区9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实现了余热发电,制糖企业综合循环利用全国领先,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工程及制药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正在向生态经济“两化”迈步的广西,无论怎么走,此间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无疑是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业家说过,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邹振生,人称“草根”发明家,贵港市一家环境科技公司的创始人。10多年前,下岗待业的他看着受污染的家乡湖水,心痛之余萌发了治污的念头。

  经历了无数挫折,他的第一台污水处理设备——“ZY-A型污水处理装置”于2002年10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了推销科研成果,他亲自试喝处理后的“污水”,请专业人士检测。科技部门的支持,让他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2006年,他独创的“反粒度双膜法污水处理技术”获得国际水务专家认可。而今,这一技术已成为广西200多家企业治理污水的“利剑”。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广西在发展生态绿色产业里已累积了不少创新能量,也积淀了一些发展动力。“十二五”以来,广西“节能环保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研发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45.4%,在全国排位14位,在西部地区排第3位。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已成为了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区,在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专利综合实力由2011年的全国第27位提升至2013年的第20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率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或第二位。

  然而,这样的企业在广西还是凤毛麟角。广西在生态产业领域里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薄弱。仅拥有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3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1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

  广西大部分环保企业规模小,技术和产品普遍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集中度低,企业工艺设备落后,技术装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较低,规模效益差。

  环保产业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也不均衡。广西对于水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发展较成熟,但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等领域,则相对产品落后、技术匮乏。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问题也很突出。

  广西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但是绿色开采所需的“离子型稀土精矿强化酸溶及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却需依赖北京专家的技术支持。而由于得不到产业化应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则被“深锁保险柜”中。

  人才瓶颈的困扰亦然。广西生态领域高层次人才奇缺,目前全区顶尖的59名“八桂学者”中,环保领域仅有桂林理工大学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聘请的陈同斌教授一人。

  夯实基础提升实力

  “鸟欲高飞先振翅”。点燃创新的引擎,必须夯实基础,提升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耗高、成本大、产品结构单一和资源不能高效利用,曾让广西“甜蜜事业”变得苦涩。

  集聚创新资源,瞄准循环经济,广西多年来持续在制糖领域里开展了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2010年,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糖业节能减排降耗增效重大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启动,制糖业多项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通过集成,陆续在全区制糖企业推广应用,解决了企业废水污染、生产用水循环利用问题,并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和糖分回收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目前,项目已在96家制糖企业进行推广示范,实现了百吨甘蔗标准煤降耗4.6%、废水循环利用率98%。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提升我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科技能力,需要集中力量在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上下功夫。

  一方面,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围绕高效节能、水、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环境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提升支撑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与装备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须经市场检验,成为产品才有价值。

  博世科创始人来自校园,却没有囿于实验室,而是瞄准行业市场,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如今,“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聘专家岗位等平台,为企业建立了“最强大脑”。60多项发明和设计专利技术,成为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武器。

  科技创新,人最关键!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才。针对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专家建议,应把生态科技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纳入“八桂英才”“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广西杰出青年”等自治区人才培养工程,突出抓好高层次生态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呵护八桂的绿水青山,培育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

三年级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资深语文老师传授5个“法宝”
    上了三年级就要写整篇的文章,即作文。作文是拉开语文差距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作文好语文就好。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不少同学感到比较陌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