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搬迁让南宁小村屯成示范村
移民搬迁 走出山窝寻找新生活
入秋的南宁,气温依旧居高不下,但在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新三卡屯,住进新屋的村民黄水海却只感到满满的幸福,“住在过去简陋的房子里要比现在受罪多了,如今新家又大又结实,舒服多了。”而在邕宁区新江镇新乐村,贫困户们不仅搬进了新家,更是在驻村第一书记谢佳钰的带领下,利用老宅子种植食用菌,为脱贫致富种下希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南宁市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相关要求,使移民搬迁工作平稳起步,扎实推进。今年,我市还出台了《南宁市扶贫移民搬迁支持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明确移民搬迁目标、搬迁对象、安置方式、资金筹措等政策措施,指导各县区开展搬迁工作。
简陋小村屯成了示范新村
根据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6年实施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824人,加上需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9498人,共计109322人。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三卡屯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多年前,三卡屯的139名村民住在“三分土地七分石头”的大山深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两年前,村民们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获得后盾单位的支持及社会募捐,共筹集到各级资金362.6万元。
利用这笔资金,雅梨村积极实施整村搬迁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巷道硬化等项目,使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都搬进了新居。“旧房子快塌了,我还和几个兄弟一起挤着住,那滋味不好受。”黄水海感慨道,如今喜迁新居的他,兄弟每人一套新房,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如今,三卡屯巷道及庭院水泥硬化1707.6平方米,铺设排污管道500米,配套建设卫生间36间、化粪池36座,配套建成人饮工程及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硬化进屯道路2.8公里,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卡屯也因此成为屏山乡生态移民示范点。
村里老房子成了致富“法宝”
在邕宁区新江镇新乐村,村民们不仅要建新家,还要发展产业。
过去,居住在新乐村的大化移民,由于安置用地均为租用土地,无永久性的宅基地,且房屋居住面积小,设施简陋,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若是住在旧房子里,每逢刮风下雨,村民就不得不担忧房屋安全。”第一书记谢佳钰告诉记者,“住的问题都没能解决好,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为了帮助村民改变生活条件,当地政府从去年开始规划了新江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项目,决定在新江镇团阳村白马安置点和新乐村那贡两个地方集中安置搬迁贫困户。为此,政府出资近800万元,征收了120亩土地作为永久安置地。其中新乐村有60亩的安置地。安置地内的住房建设用地60平方米,每户可建三层半,户均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谢佳钰介绍,安置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投资约3000万元, 目前已完成建设,并具备入住条件;二期计划投资约2500万元,10月底开工建房。
与此同时,新乐村充分利用老旧房屋,开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养殖菌棚建设规模已达5000多平方米,首批菌包订单逾6万个,3个月产值预计可达48万元。今年,当地政府还将发挥移民理事会带头作用,强化移民自身发展“造血功能”,进一步带动其他移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搬得出能致富才是最终目标
2016 年,南宁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县区有马山县、隆安县、上林县和邕宁区、良庆区等5个县区,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21个,计划总投资281990万元,年度搬迁总任务为43605人,约占搬迁总数的90%,其中建档立卡搬迁对象39623人,同步搬迁对象3982人。
为了移民搬迁工作能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南宁市成立移民搬迁专责小组,推动县区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各县区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搬迁安置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使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还能致富。“总体来看,各项目县(区)做到了高度重视、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进一步推进了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南宁市将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从而做好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意愿,将今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计划任务尽快落实到人到户,确保搬迁计划落实到位。 (记者 胡光磊)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