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读公社”:让这座城市的人爱上阅读
央广网宁波10月11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通讯员叶建青)“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当一个人多读书,他的气质内涵就会得到升华。那么,当整座城市都开始阅读,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惊喜?在宁波慈溪,一个叫做“稻读公社”的网络社区组织,不仅带头阅读,还分享阅读,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全民阅读在慈溪蔚然成风。
“稻读公社”取自“稻可果腹 读亦润身”,寓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这是一个以分享阅读为主旨的网络社区组织,成立于2016年10月28日,它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同时还有线下活动平台。成立之初,“稻读公社”的微信群只有十几人,如今已经有近千人,公众号关注人数达到10000余人。
“Always do the best you can for whoever is around you ,because tomorrow , either they may be gone , or you may be gone.无论谁在你身边,你都要为他们做到最好,因为明天,他们或者你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上午6点多,在“稻读公社”微信群发完“稻香双语”和自己的一句话笔记,英语老师洪叶拿上手机出门。
洪叶是“稻读公社”六群的群主,也是领读者群的成员。每天,她必须完成一句话笔记、推送“稻香双语”,还要把当天群员的一句话笔记整理出来放到群里供群员阅览点评。她还要参加领读者会议,商议“稻读公社”的活动和工作安排。
“非常享受‘稻读公社’的工作,很充实,很快乐,也很有意义。”洪叶说,“稻读公社”并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同伴间的情感交流,没有物质上的报酬却有富足的精神回报。
在“稻读公社”,像洪叶一样的领读者有28人。领读者是群员中的骨干,负责群内事务的打理和阅读活动的推广。每个月月底,28位领读者都要推荐心仪的好书,并附上推荐理由。
除了领读者外,一大批志愿义工成为“稻读公社”的中坚力量。他们被划分成编辑组、活动组、宣传联络组、管理组,负责读书笔记编辑整理、微信平台维护、线下活动策划、阅读推广、宣传策划、会员管理和日常内部管理等,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目前,“稻读公社”已有各类阅读志愿义工120余人,参与服务线上线下活动3300余人次。
线上优质阅读分享只是“稻读公社”的一部分工作,线下沙龙主题活动同样精彩。
2017年1月,“稻读公社”开启线下活动,并决定成立慈溪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今年7月,研究会如愿成立。“成立大会后,更多的阅读者加入了我们的微信群。”宁波慈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迪介绍说,短短一个月,群员就增加了上千人,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作为“稻读公社”的线下实体,研究会由慈溪市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及研究人员为主自愿组成,是具有学术性、非营利性、服务性的地方社团组织,现有注册会员有118个。业务范围包括开设讲座、举办沙龙、编印期刊、推荐优秀社科评论、开展人文社科调查等。为了给群员营建一个舒适惬意的精神家园,“稻读公社”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读书、荐书、评书制度以及管理、推广、评价、激励和退出等机制,从而推动“稻读公社”的各项活动的正规化、常态化。
有了实体组织后,各类线下活动蓬勃开展。开拓了慈溪图书馆、明州书城、供电公司职工文化俱乐部、茶文化基地、傅家路村文化礼堂等线下实体“公社”83个,作为读书分享的共有阵地;在桥头镇秋雨书房、横河镇孙家境浴心书屋、龙山镇海如别院乡村书房、方家河头乡村书房、毛家大屋乡村书房等设立18家“稻读书房”,供村民学习阅读;在线下阵地开设“4点钟学校”,为上班族父母的孩子提供学习、阅读场所;通过开展“公益读书·好书漂流”和“换书大会”等稻读分享活动,让更多的优质图书在市民中传递、分享。
从线上到线下,从读书到分享,渐渐的,“稻读公社”声名在外,群员开始拓展到了周边的甚至更远的地方。如常在宁波晚报发表影评的“随遇而安”也是“稻读”人,福建的黄老是群里公认文采极佳的成员,而且写的一手好字。余姚的张川在成立大会后加入微信群,他说:“‘稻读’给予我的,不是简单地看了几本书,而是培养了一种阅读的习惯。在大家督促勉励的情况下,确保每天挤点时间认真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众号、参与“稻读”活动。据统计,今年以来,“稻读公社”组织开展了“读金句、谈人生”“读书何用”“茶文化”“书香音乐节”和微型党课大赛等10余场线下读书分享活动,还邀请台北市写作阅读协会理事长汪咏黛和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凌振副教授分别作题为《放手或放纵——谈对孩子适性教养的分寸拿捏》《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研究自觉》的讲座,利用“今日头条”慈溪社科号和“音画诗”直播平台对线下交流活动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共吸引了11万粉丝观看并参与互动。
“全民阅读,让慈溪这座城市更有品位,让慈溪民众更有内涵了。”“稻读公社”创建人之一、宁波慈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迪介绍说,读书原本是一个人的事情,但“稻读公社”却让这件事情成为了一群人的事。
【 编辑:廖志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