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库存或在2017年达到峰值 专家建议:托市政策要引导农户种优质粮
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总体上,这一调整以种粮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增加价格政策的弹性为主抓手,以去库存调结构为落脚点,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然而,当前稻米市场政策创设与产业经营都面临着点上有抓手,面上难突破的局面。今后,稻米市场调控,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增添新动能。
国内稻米价格稳中趋弱
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稻米价格呈稳中趋弱格局,国际米价蓄势待涨。国内市场,库存依然偏高,对价格上行起到一定压制作用,普通稻米价格偏弱,但优质稻仍具上涨空间。
国内稻谷库存有可能在2017年达到峰值。前期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稻谷托市收购腾出了部分库容。当前需要关注的趋势是,高库存向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蔓延。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对1172个稻谷种植户的专项调查,2016年4月底,农户户均储存稻谷比去年同期增加10.7%。托市政策导致市场主体长期吃国储“这碗饭”,主观能动性下降。因此,去库存要继续探索“定向拍卖、定向销售、包干销售、错峰销售”的方式。
大米进口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出口有增长空间。部分国家大米之所以能够大量出口中国,直接原因仍在于价差优势,而价差主要来自于单位生产成本,但是这一单位生产成本差异根源在于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家总体物价水平大幅低于中国。出口方面,我国向非洲出口大米有望进入快车道。
托市政策执行需质量并重
托市政策的改革必须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稻谷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从另一侧挤压种粮农民收益。2010-2015年,稻谷亩均种植成本年均增长9.6%,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调整,必须给农民和市场足够的缓冲时间。
优质优价是产业经营和政策制定都应该坚持的方向。市场主体方面,大力发展稻谷领域的订单农业,尤其是借“互联网+”的东风,尝试“电商+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销模式。政策制定方面,2004年以来,我国稻谷托市收购执行国标三等标准品,已不适应近十年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优质稻送至粮库无法保证优质优价。实际上,随着我国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优质稻与常规稻的市场分化将会更为明显。建议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把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由关注数量向兼顾数量质量转变,针对托市收购稻谷的品质进行调整,引导农户优化稻谷生产结构,满足国内逐渐提质的口粮需求,同时更要打造特色稻米,创立品牌消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业补贴应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今后的农业补贴将重点向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倾斜。今后向粮食生产倾斜、向主产区倾斜、向规模主体倾斜是趋势,绿色生态是改革的方向。普惠性的补贴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补贴存量减少。农资综合补贴存量的20%和新增补贴部分,主要用于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尤其是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今后,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政策制定部门,都应当用足用好补贴政策,尤其是可以考虑启动休耕轮作等蓝箱补贴政策,切实强化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稻米事关口粮安全,宏观上有粮食安全战略,微观上又必须落实到地块。中央定总标准,地方定具体标准,选择符合条件、集中连片的耕地纳入“三区”范围,与基本农田划定相结合,每一个地块都做到明确四至、上图入库,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相结合,将每一块纳入“三区”的地块落实到承包经营主体。
需要在环境较脆弱的地区,控制井灌稻面积扩大趋势。这种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水利设施建设、土地平整、耕地深翻等措施,对环境的破坏较大。“旱改水”本身成本就很高,再改回来,成本更高。应当吸取玉米“镰刀弯”的教训,充分做好环境评估,对不同的地方分类施策,该叫停的地方叫停,启动蓝箱补贴进行生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