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孩子”究竟怎么养?别再对孩子一味哭穷了

18.03.2015  10:48

“穷养孩子”究竟怎么养?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叶丽萍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穷养儿,富养女。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可以说都处于“富养”当中,娇生惯养之下,不少孩子也变得娇气,吃不了苦,更受不了挫折。为此,不少家长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知道挣钱不易,要学会节俭,要体察家长的辛苦。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花钱的同时会反复强调家里并不富裕,金钱多么来之不易,不可以浪费等等。提倡节约无可厚非,但殊不知长此以往的“哭穷”,孩子由此收获的是物质的匮乏感和对家长的愧疚感,长大后容易过于看重金钱。

一味哭穷

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匮乏感

黄女士最近发现,她给女儿买的玩具或画画的工具,很多都闲置在一旁,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但是女儿在老师家上课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画画的,“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我给她买的那些工具她都不用了呢?”黄女士很郁闷,在跟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之后,她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平时对女儿说得太多关于爱惜物品的话,“我买这些玩具或者材料的时候总会反复地告诉她,不要弄坏或浪费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非常好,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东西。”老师告诉黄女士,这样反复地强调经济条件和叮嘱孩子不要弄坏东西,那么孩子其实会害怕自己使用了这些物品会造成浪费,就不敢去用了。同样地,有的妈妈反馈,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后,如果反复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就只用画笔画画,而不会去用颜料。

对此,从事幼教多年的袁老师说,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制约和对物质的匮乏感,那么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或者一造成浪费,就会觉得心里有愧疚,这样的沉重感之下,孩子宁愿不去碰这些东西。

“如果长此以往,其实对于孩子是一种发展上的制约,孩子觉得颜料不能浪费,那么就少用或者不用,在真正地需要挥洒灵感尽情创作的时候,难免心理上就会给自己设限。”袁老师说道。

穷养富养

取决于心态而非经济能力

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孩子说他们其实正处在一个游戏当中。在集中营里,哪怕生活是残酷而拮据的,父亲还是为孩子营造了一种快乐而富足的氛围,虽然父亲最后惨死,孩子的童心却没有因为集中营的残酷生活而受到任何伤害,心中还是充满了乐观和美好。

“其实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非经济能力,像《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哪怕在集中营中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很匮乏,但他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份心灵上的富足。”南宁市一家教育机构的咨询顾问陆游老师说道,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家长们,都想方设法地告诉孩子,生活多么残酷,孩子要多么努力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等等,“为了让孩子能体察父母的辛苦,他们都会跟孩子说,挣钱养家多么辛苦,希望孩子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等等,其实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和强大,也无法让孩子生活得愉快,因为这样的能量传递到孩子身上,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会觉得花钱是一件让人觉得愧疚的事情。”陆老师说道,家长这样的苦口婆心无非希望孩子能够不骄纵,能够学会珍惜和节约,能有一份良好的品行,但却容易让孩子的格局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办法愉快地生活。

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由物质决定,哪怕经济上匮乏,但能拥有乐观的心态,那么也会活得快乐。“有一种说法是三代才能出贵族,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一旦产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去扭转过来。”陆老师说道,所以,不是经济条件上的贫富去决定孩子能否愉快地生活,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内心的匮乏与否。

从心理学上来说,童年时候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能量如果一开始就是匮乏和沉重的,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也没有办法达到物质和心态上的富足和丰盛。”陆老师说道,如果让孩子带着匮乏感长大,那么在进入社会后,孩子也容易体验到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能够匹配好工作而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与此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