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路上的问号与叹号(冰雪观察)
犹如一颗出膛的子弹,耿文强从镜面般的冰道上呼啸而下。平昌奥林匹克滑行中心第一次出现了中国选手的身影。冬奥会的七个大项之一——雪车项目,中国冰雪运动突破了又一项空白,写下新的惊叹号。
蜿蜒蛇形的奥林匹克滑行中心举行的3个项目:钢架雪车、雪车、雪橇,共产生9块金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名字略显陌生,从器材到规则,都足以让人一头雾水。这些运动之前一直是欧美选手的专属领地。
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困惑,会随着中国选手带来的关注度有所改变。钢架雪车的平均时速达到100公里,没有任何制动装备,观众看着运动员“嗖”的一下从冰道上掠过,难免会捏一把汗。“其实这个项目挺适合年轻人,非常刺激,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危险。”耿文强笑着说,自己的体验,就是最好的解释。
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差距,更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去弥补。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后,国家雪车队应运而生。耿文强从跳远项目跨界而来,练习钢架雪车不过3年,取得冬奥会第十三名的成绩,也激起了中国冰雪运动新的希望。
这个项目的冠军韩国选手尹诚彬打破了欧美选手的垄断,对中国选手同样是鼓舞。他2012年接触钢架雪车,能被选中,只是因为身高1米78的他能双手轻松抓住篮筐,爆发力出色。项目虽有不同,但对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底层规律”是相通的。因为如此,当百米高手张培萌的身影出现在雪车赛场时,也带来格外关注。钢架雪车对出发时的瞬时爆发力要求很高,这恰是张培萌的强项。
进入陌生的领域,改变原先的格局。从尊重规律到钻研规律,从寻找界限到打破界限,耿文强、张培萌等选手的跨界跨项突破之路该怎样借鉴发扬?对于中国冰雪运动来说,如何将一个个问号变成叹号,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互相支撑。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7日 04 版)
【 编辑:廖志荣 作者:薛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