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窑田贝丘遗址有了新发现 现场发掘出一批文物
灰窑田贝丘遗址有了新发现
现场发掘出石器、陶器等一批文物
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
近日,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知,为配合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该单位于2015年12月开始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南宁市青秀区三岸园艺场南部的灰窑田贝丘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并新发现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
灰窑田遗址地处南宁市邕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以来,考古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2006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发现较多墓葬,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去年12月开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预计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已经发掘了400多平方米。
发掘出的石器
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梁优介绍,目前新发现近20座墓葬,以及少量石器、陶器和蚌器等。其中墓葬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分布于遗址南部,死者葬式以各式的屈肢葬为主,包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屈肢蹲葬,还有少量肢解葬。对此,有的考古专家推测称,当时的人类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原始信仰,以屈肢葬的方式将死者下葬就像是让其重新回到母胎,期望死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永生。此外,遗址堆积中还含有大量的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遗骸,说明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
发掘出的螺壳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大多数人骸骨之下存在大量密集的螺壳。对此,梁优解释,这些螺壳堆积很可能是当时的人食用螺蛳后将壳集中遗弃而成的,当时人们习惯将死者集中葬于螺壳堆积上,这种现象常见于邕江流域的贝丘遗址之中。从文化内涵和特征上看,灰窑田贝丘遗址属于顶蛳山文化遗存,年代距今6000-7000年。
顶蛳山文化是广西最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之一,同时也是广西的第一个考古文化。顶蛳山文化遗存最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3年在南宁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陆续发现了30余处该类文化遗址,其中已经发掘的遗址有10多处,其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南宁为中心的扶绥、武鸣以东,横县以西的左江和右江、邕江以及支流附近地区,在西部的宁明、龙州,东部的贵港、桂平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接下来,考古工作人员还将对灰窑田贝丘遗址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为进一步认识顶蛳山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构建和完善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增添重要的实物资料。(记者 黄占玲/文 何学俏/图)
来源:当代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