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灰窑田贝丘遗址 通过考古遗物看顶蛳山文化

18.04.2016  08:39

灰窑田贝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记者 赖有光  摄

屈肢葬是当时主要的葬式,就像是让其重新回到母胎,期望死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永生。记者 赖有光  摄

  螺蛳对于广西人来说,不仅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也是许多人消夜必点小吃。其实不只是现代人,生活在6000~7000年前的古人也常吃螺蛳,更形成了广西一个别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顶蛳山文化。

  日前,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三岸园艺场南部,属顶蛳山文化遗址之一的灰窑田贝丘遗址。通过考古发现的遗物,考古人员拼凑出了当时生活于该类型遗址的古代人类生活印记。

   居住环境——傍水而居

  灰窑田贝丘遗址地处邕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上,高出水面约10米,南临邕江,周围为后天丘陵地形,而其他顶蛳山文化类型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大致如此。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广西最早的顶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63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现该类型文化遗址30余处,其中已经发掘过或试掘的遗址有10多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南宁为中心的扶绥、武鸣以东,横县以西的左江、右江、邕江及其支流附近地区。

  从顶蛳山文化各遗址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当时古代人类通常会挑选河流拐弯处或两河交汇处的台地作为生活地点,这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居民就已经逐渐走出山洞,扩大活动范围。

   食物来源——采集渔猎

  除了相似的生活地点,顶蛳山文化遗址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均属于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特别是大量古代人类食剩抛弃的贝壳类为主要堆积。

  在发掘现场,探方壁上随处可见很厚的螺壳堆积,考古人员梁优表示:“堆积中含有大量人类食用后丢弃的螺壳,以及一些水生、陆生动物骨骸。

  此外,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包括灰窑田遗址在内的顶蛳山文化诸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其中以石锛、石斧、蚌刀等为主要生产工具,可见当时的生产工具是很落后的,采集、捕捞和狩猎应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下葬习俗——祈愿重生

  既然有人生活,便会有人离世。灰窑田贝丘遗址的墓葬主要集中在遗址的南部,大致呈东西向沿江岸排列,多为单人葬,少数合葬。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二十余具露出地面的古人类遗骸都呈现一种奇怪的姿势。

  梁优俯下身,指着其中一具古人类遗骸介绍说:“这些墓葬的葬式以各种屈肢葬为主,包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和蹲葬等,还有少量肢解葬。”屈肢葬是当时主要的葬式,其主要特征是死者尸骨蜷曲程度通常较明显,表明遗体应该是被人为捆绑着埋葬的,以达到屈肢葬的效果。

  对于屈肢葬的原因,有的考古专家推测称,当时的人类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原始信仰,以屈肢葬的方式将死者下葬就像是让其重新回到母胎,期望死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永生,反映了古人灵魂不灭的观念。

   灰窑田贝丘遗址简介:

  灰窑田贝丘遗址属顶蛳山文化遗址之一,1977年至今考古人员已经对其开展了数次考古工作,并于1981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为配合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开始对灰窑田贝丘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现已发掘约400平方米。本次发掘新发现墓葬20余座,以及少量石器、蚌器、陶器等遗物。(记者 陈蕾)

编辑:韦玮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