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习俗:吃肉“贴秋膘” “咬秋”抒发丰收喜悦
今天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秋”即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认为,从字面意义上说,“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意味着谷物成熟,“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一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亦有‘咬秋’习俗”。
所谓“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高巍表示,夏季是一个高温高湿的季节,人们很容易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等,因此素有“苦夏”之说。
“夏季人们一般没胃口,饮食清淡,能量消耗也很大。因此,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给孩子称体重,如果比起立夏之前,体重有所减少,那么就要考虑增加营养。”高巍笑着说,“这也是为‘贴秋膘’找个理由:在立秋这天吃红烧肉、炖肉等等,以肉‘贴膘’”。
除了吃肉增加营养,人们还会在立秋当天吃一些瓜果,寓意“咬秋”。比如天津讲究在这一天吃西瓜或者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适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前后,将要收获的果实中最早的可能就是瓜果。在南方,吃瓜的同时还会喝糯米汤。”高巍认为,瓜果的收获能体现出农作物的丰收,同时秋天到来,收获颇丰,也属于人丁兴旺、劳动致富得到的结果。因此“咬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习俗:周代举行祭祀仪式 民间晾晒、饮用“立秋水”
立秋前后,人们不仅讲究吃食,也有一些习俗活动流传至今,颇有意味。有公开资料显示,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仍承此俗。高巍介绍,在民间则有“摸秋”的说法:“人们会鼓动孩子去别人家的地里摘取瓜果,给家里的嫂子或者姐姐,以求人丁兴旺”。
在这一天,人们还讲究准备、饮用“立秋水”。至于具体做法,高巍说,就是在立秋前一天,将清水倒入罐子、盆或者大缸中,放在外边“晒太阳”,同时放入7颗或者14颗红豆。
“等到立秋当日中午,拿这些泡过红豆的水给家里人喝下去,意味着立秋以后的日子可以不生病。”高巍还说,旧时甚至会有些文人拿出红纸,写上“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字样,祈求不得病,“母亲们会给体弱的孩子剪个纸人,缝在后背衣物上,以求祛病祛邪”。
“由于很快就进入农忙时节,所以,立秋前后并无重大娱乐活动,它主要的意义,还是在于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做准备。”高巍总结道。(上官云)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