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端午情爱在父亲节 舌尖上的“老南宁”
广西新闻网 南宁6月17日讯(记者张晓薇)六月的天,升起热情奔放的太阳;六月的天,铺满庆贺佳节的彩霞。2015年,在这个充满麦香与爱意的6月,端午节与父亲节这两个美好的节日不期而遇了。平时忙碌的你可能一直没时间陪陪父亲、陪陪家人,也许你总是回忆孩童时期,老爸可能不会煮饭,但总会带你去吃遍南宁各个角落的美食……那条街,那家店,舌尖上品味的已不仅仅是美食,更是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
让记者带你一起,去探访那些年一起吃过的“老南宁”美食。
传统小吃之老水街粽子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是粽子。以前每家每户几乎是过端午节才会包粽子,但现在,不用等到端午节,小区早餐店或是菜市场都可以看到有粽子出售。说起粽子店不得不说起南宁老水街这家“黄记水街老牌粽店”,老板说,他们已经有二十年历史了,搬迁过两次,但是都不曾离开过水街。“怕老顾客找不到我们了。”老板说。
搬迁两次仍然离不开水街的老牌粽店。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现场扎粽子。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小吃之老水街粉虫
粉虫始于清代,因为看起来像虫子而得名,由大米制成,吃起来QQ的,非常有嚼劲。很多吃货向记者推荐了这家“黄阿婆粉虫店”,据说是至今存在比较少有的从始至终专卖粉虫的小吃店,店里的招牌美食就是老友炒粉虫。
很多吃货推荐的黄阿婆粉虫。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老友炒粉虫。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小吃之中山粉饺
对于很多老南宁人,一定对曾位于中山路路尾的一家叫“传统小吃店”的粉饺店印象深刻。后因危旧楼改造,“传统小吃店”已成为历史,从路尾搬到了路头,改名叫做“中山粉饺”。老板李阿姨说,开店三十年了,她看着中山路由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街道变成现在大名鼎鼎的南宁美食街。
中山粉饺。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不掺杂任何添加剂的中山粉饺。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小吃之瓦煲饭
南宁瓦煲饭,是用瓦煲或瓦煮熟的米饭,它比用金属饭锅做出来的米饭更香,四溢的香气让人迷醉,十分可口。据说十几年前南宁满大街的瓦煲饭,现在都被铁锅饭、木桶饭取代了。
瓦煲饭店。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小吃之扣肉糯米饭
这块泛白得快看不清字的招牌,就是“老南宁”吃货的不能不到之地——老嘢扣肉糯米饭店。一位网友说,以前她在第一中学念书时,每天放学经过这里肯定会来上一碗扣肉饭,散发着竹筒香的糯米饭浇上独家秘制的扣肉汁,真是人生一大享受。这家店每天的供货量有限,大概下午一、两点就卖完收摊了。
早早卖完的扣肉糯米饭店。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小吃之卷筒粉
在记者的印象中,南宁传统卷筒粉的做法是这样的:在一个类似抽屉的蒸笼里,每层都铺满磨细的米浆,再将菜和肉洒上,一起蒸熟后,用铲子弄成卷状,淋上黄皮酱。中山路的这家卷筒粉只有晚上才会摆摊,制作方法与记者的印象中的南宁传统卷筒粉做法有所出入,是先蒸米浆,最后才卷上熟菜的。据说,这种做法最早被叫做越南卷筒粉,现在南宁普遍卖的都是越南卷筒粉,而南宁传统卷筒粉是越来越少见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中山路夜市的卷筒粉。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美食之凉茶
南宁人都知道,我们所说的凉茶多数是指甜品,绿豆沙、槐花粉、凉粉、清补凉、芝麻糊……数不胜数的凉茶甜品,伴随着几代人。这家开了三十几年的凉茶铺就在解放路与水街的交接口,没有华丽的店面装修,没有精美的食物摆设,一勺一碗,却生意火爆。
解放路老牌凉茶店。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南宁传统凉茶甜品。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传统美食之伦教糕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伦教糕是什么了,其实是一种发糕,因首创于明代广东顺德县的伦教县而得名。卖伦教糕也能卖二十几年?看来这家九记一定有什么独门秘方。然而老板说没什么秘方,“一是靠用料足,二是靠街坊”。
伦教糕点。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看起来相当可口的伦教糕。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张晓微摄
还有老友粉、牛腩粉、八宝饭……南宁吃货们对食物的记忆总是美好而难忘的。每一家店、每一份小吃都承载着几代南宁人的故事,浓浓端午情爱在父亲节,用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老南宁”去度过这美好的六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