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盯上“第三方支付” 市民卡未离身被盗六万元

17.10.2015  11:04

  银行账单明细显示,杨先生6万元存款均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走    记者  何璨汐  摄

  储蓄卡一直带在身上,也没开通网银、手机支付等功能,卡内存款却莫名失踪了。近日,市民杨先生遭遇银行卡被盗刷事件,其一张从未离身的储蓄卡内的6万多元存款,在3日内被不法分子分50次,通过数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转走,他却毫不知情。记者采访了解到,相比以往“克隆”银行卡进行盗刷,眼下非法获取储户信息后通过第三方支付转钱已成盗刷新渠道。

  银行卡不离身竟被盗走6万元

  “您尾号7200的储蓄卡账户10月8日20时30分消费支出人民币388.88元,活期余额3584.17元。”10月8日晚8时30分左右,家住高岭村的杨先生被这样一条短信吓得不轻,原本余额为6万多元的储蓄卡,自己分文未取,居然只剩3000多元。随后,杨先生赶紧拨打该银行的客服电话,冻结银行卡。

  次日,看着银行打印出来的账单明细,杨先生吃惊不已。原来,在10月6日至8日三天,他卡内的6万余元被不法分子通过支付宝、南京苏宁易付宝、深圳市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分50笔划走。

  杨先生表示,这张储蓄卡是今年6月份刚办的,当时只开通了短信提醒业务,“那50笔消费,我仅在最后一笔接到短信通知。”令杨先生不解的是,他的储蓄卡未开通网银、手机支付等功能,更没有登录过上述任何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那卡里的钱是怎么被转走的呢。

  就此,记者联系该银行,相关人士称,初步估计是杨先生的手机中了病毒,不法分子掌握账户信息后,在这几家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绑定其储蓄卡,进行转账或消费,并在支付时用软件拦截平台发送的动态口令和短信提醒后,将钱转走。

  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盗刷新渠道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以往盗刷银行卡的方式主要是在获知储户银行账号和密码后进行“克隆”。眼下,类似杨先生这样被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划走资金的方式已成为不法分子盗刷的新渠道。

  10月15日,南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十大队副大队长邓克定介绍称,2013年10月中旬,十大队首次破获一起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盗钱的案件。当时,南宁一投资公司捆绑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的手机突然失灵,不法分子在一分钟内从其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转走89万元。“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盗窃案件,嫌疑人针对交易量大的第三方账户下手,手段新颖让人防不胜防。当时这类案件比较少见,但近年来越来越多。”邓克定说。

  据邓克定介绍,不法分子通常通过QQ或微信向市民的手机或电脑发送含有木马病毒的链接,市民一旦点开就有可能“中毒”。不法分子获取持卡人信息后,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储户名义开立第三方支付账户,并绑定银行卡,利用病毒软件拦截了一些本该发给储户的动态口令以及交易验证码。这使得储户手机未能收到短信提醒,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存款正在被不法分子转走。

  遭遇盗刷马上联系客服冻结账户

  据了解,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有风险控制措施,发现银行卡的资金被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走时,要立即向银行、警方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寻求帮助,有可能挽回部分损失。

  据支付宝客服中心介绍,当快捷支付用户遭遇恶意盗刷,系统识别器会发出提醒。被盗刷的顾客2小时内联系客服中心,并提供交易号等信息,支付宝公司会暂时冻结支付宝账户。15个工作日内联系客服中心,提交的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平安产险将给予受害人100%赔付,而投保费由支付宝承担。

  目前,杨先生通过银行、警方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帮助,已从支付宝拿回不法分子未来得及转走的1万元,且其已向顺丰恒通支付有限公司、北京掌上汇通、深圳市财付通和苏宁易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交相关证据,共有1.8万元有可能得到返还。杨先生表示,以前在新闻报道看到过类似盗刷案件,怎么也想不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说,“银行应对储户的资金安全加强管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不是每次出事后都是以客户没保管好个人信息为由推托责任”。

  温馨提示

  随着手机应用的流行,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将目光转向手机用户,手机QQ、微信是其传播木马病毒的主要渠道。由于很多手机木马病毒可以劫持手机短信、账户资料等,而这些又是网银、支付宝、微博、邮箱等应用的安全防护关键信息,因此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财产安全风险。

  警方提醒,一旦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要立即修改账户密码,解绑手机号、到营业厅补办SIM卡,并及时冻结绑定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将绑定银行卡中的钱款转出,以降低第三方支付平台被盗刷的风险。(记者  何璨汐    实习生  李芳宁)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