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匠 匠心筑梦 韦启初:推动壮乡铜鼓文化走向世界
人物核心提示:韦启初,广西环江毛南民族韦氏民间铜鼓传承文化工艺铸造加工厂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专注于铜鼓文化研究、铜鼓产品铸造生产工作,呕心沥血,攻坚克难,恢复并创新了已失传上百年的铜鼓铸造技艺,并组团建厂,创造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铜鼓厂,填补了铜鼓铸造技艺空缺,为铜鼓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6月29日,他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铸造了一面直径6.68米,重50吨的世界最大铜鼓,再次突破自我获得最大的铜鼓吉尼斯世界纪录。
匠心金句:所谓工匠,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并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一项已经失传的制造技艺,还能被后人找回来吗?韦启初给了世人一个肯定的答案。面对已经失传的铜鼓制造技艺,韦启初不仅完美地将它还原,还对技术进行了创新,让世人再次聆听到来自古时候的悠扬鼓声。
“祖传的基业,即便失传了我也要将它找回来”
铜鼓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器物。它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及南亚地区。在漫长的繁衍流传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
铜鼓曾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十分遗憾的是铜鼓铸造技艺在清末时期,因铜鼓技艺传男不传女,加上社会环境因素,铜鼓铸造技艺失传。
韦氏家庭与铜鼓打了6代交道。在韦启初的记忆中,“家族里的长辈没有放弃,他们依照从祖屋下挖出来的唯一一个完整的铜鼓,加上祖上不完全传下来的技术和自己的技艺,不断试验,但依然没有成功。”由于家庭的贫困,对制鼓材料购买的有心无力,韦家的实验没有得到实质性效果。
“我从1996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铜鼓制作的研究中,为了家族的使命,也为了我对铜鼓的喜爱,我觉得,铜鼓这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制作技艺不能就这么丢了。”
韦启初说,他利用4年时间走访了贵州、广西多地少数民族,并反复研究、反复试验,尝试恢复铜鼓铸造技术,家里的东西也因此基本卖光了,经历了上千次失败,他终于制作出了一个与原始铜鼓最接近的鼓铜雏形。但在离成功又进了一步之际,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只能暂时放弃。“太穷了,原材料都买不起了,只能先到外面打工,把本钱赚够,再回来继续。”为此,韦启初外出打了两年工,钱赚够后的他一刻也不多等,又立马回乡继续钻研。
1997年,韦启初终于成功利用沙模铸造法造出了一面铜鼓。1999年,他在环江县驯乐乡上朝社区建立了“广西环江韦氏铜鼓铸造厂”。
“要让更多人认识铜鼓,了解铜鼓文化”
铸造厂的建立,更坚定了韦启初要发扬铜鼓文化的决心。
韦启初利用两年时间,认真阅读所有关于铜鼓和铜铸造书籍,学用结合,反复试验,铜鼓铸造技艺得到了质的升华。
与此同时,韦启初申请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新型铜鼓模具》《铜鼓铸造工艺流程》等专利证书,也申请得到了《韦氏鼓王》商标品牌。
“我们现在做出来的铜鼓,音质比从前的铜鼓还要好,因为我们现在做出来的鼓,铜壁比以前的薄一些。”韦启初拿着鼓比划道。通过对制鼓模具的改进,令现在铜鼓的音质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制作模型的技术非常讲究,这关系到鼓的弧形厚薄,关系到鼓的声音,可以说只有模具做好了,鼓才能做好。”韦启初敲了一下铜鼓,鼓声清脆无杂音。
韦启初的铜鼓铸造厂建立后,先后生产了10万多面铜鼓,小至0.5公分的微型礼品铜鼓,大到6.6米的巨型铜鼓,其中有大部分是民间活动使用铜鼓,规格在面径48公分至55公分铜鼓,这些铜鼓供给广西东兰县、南丹县及贵州省、云南省等使用铜鼓的少数民族,经少数民族多年的使用,无论是鼓型、花纹、鼓声、质量等条件都已完全达到了民间使用铜鼓的要求,获得了广大客户的良好评价。
在2006年北京的广西文化周上,韦启初第一次铸造大型铜鼓,并成功铸造了面径为1.1米大铜鼓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送给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礼物;之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十周年大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都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铸造1.1米大铜鼓作为大庆贺礼……
此时的韦启初获得了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他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工艺,为在发扬民间铜鼓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能让历史重演,铜鼓的技艺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找回了丢失的技艺,要怎么更好地传承下去,是韦启初现在面临的问题。铜鼓文化历史悠久,更是南方的历史文化代表,做好铜鼓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迫在眉睫。
“早些年比较辛苦,现在身体没那么好了,所以趁着现在还能做一些的时候,赶紧把技术传给我的儿子和徒弟们,这么好的技艺不能让它再丢了。”目前,韦启初正培养并传授铜鼓铸造技艺给其儿子、侄子及十几个徒弟,不惧辛苦,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带,反反复复示范,以身作则。
“我师父是个了不起的人。”韦启初的徒弟黄创明说:“他为了铜鼓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他当年在我们村里是出了名的穷,即便这样,砸锅卖铁也把铜鼓这个事业做到了现在的成就。在平时制鼓的时候,为了把技术传给我们这些徒弟,他每个细节都耐心指导,要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
面对市场形势新的变化,人民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铜鼓产品的多元化、实用性必定占据着未来市场,韦启功对此深有体会。于是,他及时在自己的铜鼓制造厂成立了“铜鼓产品创新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不断努力,先后创造出了“平安铜鼓”挂件、铜鼓笔筒、铜鼓茶台、铜鼓茶具、牛头吉祥铜鼓、铜鼓路灯、百寿铜鼓等,创新了铜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真正将铜鼓文化元素融入人们生活和社会建设,让铜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韦启初介绍,铜鼓其实一共有8大类型,而现在只还原了两种类型,还有6种需要挖掘、恢复。韦启初说:“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恢复剩下的6种铜鼓,这个很难,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但是我有信心。到时候就建立一个展馆,把8种类型的铜鼓都展出,让壮乡铜鼓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