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粉串起两岸情 广西原创话剧《花桥荣记》精彩亮相
《花桥荣记》精彩场面。 云亦云 摄
本报讯(记者云亦云)以往只摆在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细嫩软滑、香辣爽口的桂林米粉,如今成了话剧舞台的“主角”之一。广西群众艺术馆建馆60周年“文化惠民”系列演出之广西原创话剧《花桥荣记》,11月28日晚在南宁剧场精彩亮相。该剧将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笔下的台北桂林米粉铺花桥荣记“搬”上了话剧舞台,用一碗米粉串起桂台两地的隽永情思。
小说《花桥荣记》是白先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发表于台湾地区《现代文学》杂志的“台北人”系列小说中的名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该小说围绕台北长春路上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展开故事:老板娘的爷爷从前在桂林花桥开的“荣记米粉”在当地很有名气,老板娘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了台湾,为维持生计开了这家老字号。常来光顾米粉店的食客中,卢先生、秦癫子、李半城都是老板娘的广西同乡。在台北的岁月里,这些广西老乡尽管命运多舛,却一直深情地回望充满乡愁的桂林花桥和花桥边原汁原味的桂林米粉。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制作的话剧《花桥荣记》,由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广西天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国家一级编剧张仁胜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胡筱坪担任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秦文宝担任舞美和服装设计,广西群众艺术馆制作、演出。迎来建馆60周年大喜之日的广西群众艺术馆,利用排演该剧的契机,充分发挥省级馆的龙头带动作用,示范开展公益艺术培训和公益演出。通过示范引领,与各地市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形成合力,形成了广西先进文化城乡共享的良好局面,有效推进了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广西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让广大观众尽享“文化惠民”的新成果。
为了在剧中更好地反映故乡意象,创作团队在其中融入花桥、漓江、桂花、作坊、老街等文化符号,对桂林山水、桂林情结进行诗意表达,使之成为推动人物情感通向戏剧高潮强大的动力。创作团队还将桂剧《回窑》等唱段引入剧中,成为推动人物情感爆发的戏中戏。剧中最多出现的则是民初时期的桂林米粉铺,甚至将桂林米粉的老作坊搬上舞台。观众不仅能看到传统米粉制作中磨浆的老大磨、老蒸锅、石臼木杵、老式榨粉机,还能看到米浆滤水、米粉蒸煮、米粉揉团等米粉制作传统工艺。桂林米粉的熬汤秘方、马肉腌制的独门绝技,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一一解密。该剧通过剧中人物对故乡广西一次次的回忆,着力表现他们永藏心底的乡音、乡情、乡恋,用米粉串起了海峡两岸隔不断的文化血脉,让人看到身居宝岛台湾的广西籍同胞的乡愁之源。
此次“文化惠民”系列演出结束后,《花桥荣记》剧组将广泛听取观众和戏剧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打磨,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艺术品质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部广西话剧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