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碗米粉带来的乡愁 话剧《花桥荣记》上演
《花桥荣记》剧照。 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南国早报南宁讯 (记者刘豫)8月29日晚,由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出品的话剧《花桥荣记》在南宁剧场上演。这部改编自白先勇代表作《花桥荣记》的话剧,通过台北一家桂林米粉老字号的沉浮和人物坎坷的命运,着力表现了生活在台北的广西人永藏心底的思乡之情。
小说《花桥荣记》取材于白先勇的桂林记忆,原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表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的“台北人”系列小说中,在海外及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改编后的话剧版《花桥荣记》中,花桥、漓江、桂剧、桂花、桂林风情等桂林文化符号,悉数被搬上舞台;米浆滤水、米粉蒸煮、米粉揉团等米粉制作传统工艺,也在舞台上一一呈现;还有演员们质朴细腻的表演,委婉动人的唱腔,都为整部剧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该剧由张仁胜担任编剧,胡筱坪担任导演。剧中的故事围绕台北长春路上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展开:老板娘的爷爷从前在桂林花桥开的荣记米粉颇有名气,20世纪40年代末她到了台湾,为维持生计开了这家桂林老字号米粉店。常来光顾米粉店的大多是些外省来的小人物,其中卢先生、秦癫子、李半城均是老板娘的广西同乡。在台北的岁月里,这些来自桂林、容县、柳州的广西人,尽管命运多舛,却一直在他乡深情地回望故乡的那座花桥和花桥边的那碗桂林米粉。
舞台上上演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触动了观众无数的泪点。《花桥荣记》还引入桂剧,特意邀请桂剧表演艺术家赵素萍、黄天良加盟,演绎《薛平贵回窑》唱段,勾动了剧中人物的思乡之情,成为推动人物情感爆发的戏中戏,让桂剧传统艺术成为剧中令人称赞的一大亮点。
“那双筷子还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还在老家碗中,那扇牢门还在梦里打开,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我重逢。”当主题曲《回家》最后响起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