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稳增长,措施有成效——2014年南宁市粮食生产情况

05.03.2015  20:33
        2014年,尽管我市受年初日照少、低温阴雨时间长期、年中台风以及鼠害等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夏收粮食减产,但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以“良种引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全年粮食丰收。据统计,2014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44.14万公顷,粮食产量225.27万吨。粮食产量继上年获得丰收后再创历史新高,为市场稳定、社会安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的特点
      1、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一减两增”。2014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44.1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15万公顷,下降0.3%;粮食单位产量每亩340公斤,同比每亩增加4公斤,增长1.2%;单产增加确保了我市粮食总产的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25.27万吨,增加1.8万吨,增长0.8%。自2010年以来连继四年获得丰收。
      2、夏粮略减,秋粮产量增加,增速加快。因受年初长时间温阴雨天气和年中台风影响,我市2014年夏粮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0.13万公顷,产量下降2.5%,秋粮生产气候适宜,有效积温足,播种栽插至收获气温适宜,雨量适中,禾苗返青分蘖快,长势普遍较好,为秋粮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种植生长气候条件。我市2014年秋粮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09万公顷,产量同比增长了5.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拉动我市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4年我市农业生产抓住“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和利用下半年有利的气象条件,抓好粮食生产,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1、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市委、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各行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发展,加大粮食综合补贴力度。2014年我市已落实了早稻、早玉米良种补贴面积621.91万亩,已发放补贴金额8461.33万元。晚稻、晚玉米良种补贴统计上报工作较去年提前半个月完成数据。
      2、积极推广高产稳产的品种,扩大良种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1)开展看禾苗选种子活动,引种试种粮食新品种126个。(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加大优良品种及超级稻种植面积,增加种植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优质稻和超级稻种植比例。据统计,2014年我市优质稻种植面积为24.4万公顷,增长0.8%,占稻谷种植面积的比重比去年提高了0.89个百分点;超级稻种植面积为12.8万公顷,增长14.1%,占稻谷种植面积的比重比去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
      3、加大科技推广,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围绕提高粮食提高产量,加大良种、地膜、间套种等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合理提高密植度、测土配肥、统防统治、提高农机使用率等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
      4、气象条件总体适宜。2014年气候条件总的来对我市粮食生产利大于弊,特别是秋粮生产期间,没有发生大的灾害性气候,虽然8月份个别地区局部大暴雨,影响晚稻抽穗开花期,但后期气温高、光照足,晚稻长势较好,收成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2014年我市晚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9.8%,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三、粮食增产背后的隐忧
当前粮食生产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仍有问题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粮食生产能力能否继续提高的关键。
      1、粮田丢荒和改种现象普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部分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后,仅有老人在家,对路途较远的田地放弃耕种,再加之种粮效益低,农户除满足自用粮外,弃粮而改种其他作物的田块增加。撩荒和改种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2、劳动力缺少,新技术推广困难。粮食生产收益偏低,外出务工收入远大于种粮收益,农村劳动力流出现象普遍,特别是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留下务农更少,在家务农基本上是文化相对较低的人员,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粗放型粮食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种粮收益进一步提高。
      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靠天吃饭”。虽然我市农业基础设施逐年改善,但仍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表现在水利设施不健全、田间道路失修、电网改造滞后等诸多方面。受此影响,粮食生产抗灾害能力较差,受干旱、强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影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异常气候增多,抗灾保丰收压力大。
      4、农资价格上涨,挤压收益空间。近年来,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以及人工、机械费用的持续上升,农资价格涨幅高于粮价上长升,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压缩了种粮收益空间,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