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产业精准到户脱贫不落一人——广西产业脱贫纪实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造就了八桂大地宜人生态,也成为脱贫奔康的现实障碍,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坚中坚。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如何更加精准扶贫?
“让山山沟沟里的贫困户,照样依靠产业实现精准脱贫。”广西壮族自治区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关键举措和根本出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产业,构建起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2016年和2017年广西有近100万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刘俊说:“产业扶贫要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尖兵,通过精心培育特色产业、精细探索帮扶机制、精密部署保障措施,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努力实现产业扶贫覆盖全部贫困户。”
精心培育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筑牢脱贫增收基础;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提升产业扶贫效益;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提高引领带动能力
“一年养蚕摘穷帽,两年脱贫拔穷根,三年致富奔小康。”这是流传在广西主要蚕桑产区的一句话。在广西,蚕桑产业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优势,逐渐成为石山地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目前,广西54个贫困县中发展种桑养蚕的有44个县,2017年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达158万亩,约占全区的50%;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约3640元。部分贫困户仅靠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就基本实现脱贫摘帽。
桑蚕产业扶贫只是广西产业扶贫的缩影。广西在全区推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各县确定了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集中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54个贫困县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发展种养产业、林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推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
“扶贫产业必须是当地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文信连说,广西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不仅仅满足于发展一产实现的脱贫,更主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效果,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和全面奔小康的根基。
作为历史上由中原进入岭南到达八桂大地的“第一入口”,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发掘千年“潇贺古道”,修葺道路两旁的“老字号”,打造“梭子粑粑+油菜”的美食组合,再结合村里山水美景,焕发出古村的新活力,发展起乡村旅游。两年来,村里的贫困发生率由40.6%下降到10.6%,今年有望实现全面脱贫。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电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广西产业扶贫的新亮点。2017年,54个贫困县累计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2个,累计创建45个;全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463个,帮助贫困户销售增收约3562万元,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人数约3万人。
“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拓展区高12%,比辐射区高16%,比所在乡镇农民高24%。”记者在桂林市灌阳县千家洞雪梨黑李产业(核心)示范区,按照不同区域,对农户的收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示范区内64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584户。
广西把财政奖励给贫困县的资金向示范区倾斜,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引导,不仅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示范区还成为脱贫增收的主要引擎,54个贫困县的自治区、县级、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超过10万户,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当地其他农村居民提高20%以上。
精细探索帮扶机制
——扶贫龙头加快培育,增强减贫带贫作用;发展模式加快推广,引领产业发展道路;帮扶活动加快推动,集中发力培训提升
一个龙头企业的扶贫势能有多强?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十百千万”工程给出了答案。一家龙头企业带动10个合作社参与生态养殖种植;每个合作社吸纳10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每个合作社流转百亩以上土地用于种植果、稻、菜等高效经济作物,资源化利用养殖粪便;每个合作社每年出栏千头以上肉猪;每个贫困户增收不少于万元。
“广西在产业扶贫中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龙头带动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到红利。”文信连说。
一头是需要标准化的产业,一头是技能相对较弱的贫困户,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把这两头拧合在一起?不仅需要龙头带动,还需要更多有活力、易推广、见效快、效果好的扶贫帮扶模式。
广西总结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经济能人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党建带动、旅游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电商带动、混合带动等九大产业扶贫典型模式,累计推广了140个典型范例。
2017年,广西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组织编印了《广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汇编100例》《产业扶贫中的第一书记》《产业扶贫中的技术人员》等,许多案例来自于基层的实践创造,干部群众往往一看就有信心、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这些案例发挥了很强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扶贫中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一手抓科技人员的组织,一手抓集中培训。2017年,广西以1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为依托,组建了20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600多名专家前往贫困地区,还选聘2959名科技特派员组成21个产业科技扶贫团队,把科技服务覆盖到所有贫困村。通过开展“春季脱贫大行动”和“秋冬季大培训”,全年累计举办各类产业技术培训班5600期,培训贫困群众37.5万人次,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
精密部署保障措施
——健全管理体制,配备产业开发专责小组专职人员;资金统筹使用,向贫困县扶贫特色产业倾斜;完善政策支撑,让更多扶贫助农政策落地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怎样让扶贫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一套行之有效、行动高效的管理体制则尤为重要。南宁市上林县在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中,成立了5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都由处级干部挂点负责,统筹推进产业扶贫,有力推动了产业扶贫的进度。
2017年,广西出台了脱贫攻坚细则,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就是本部门本单位脱贫攻坚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区农业厅牵头成立的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位由19个增加到24个,41名来自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全脱产集中精力开展扶贫工作。其中,农业厅就抽调了35名优秀后备干部,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
精准产业脱贫的财政资金应更聚焦于特色产业。2017年,广西下达市县的169.46亿元扶贫资金,有35.92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支出。从今年开始,广西县级统筹整合使用的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部分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集中财力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搬得出,更要脱贫能致富,脱贫致富的关键是产业。易地扶贫到哪儿,产业帮扶也就跟到哪儿。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扶持的指导意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农林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等。
不只是搬迁后的扶贫产业,只要产业有需求,脱贫攻坚的政策制定就会及时跟上。广西形成了“1+20”政策体系,从“加快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到“贫困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政策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还有大作为。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被广西列为2018年打好扶贫攻坚“五场硬仗”之一,广西将一如既往,不畏艰难,啃“硬骨头”,让更多贫困人口因产业发展而摘下穷帽,推动八桂大地奋力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