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赛事要靠时光淬炼(体坛观澜)
不破掉拿来主义的幻想,便不会有本土赛事的长足发展;没有时光的打磨与淬炼,便不会有精品赛事的如约而至
9月20日开赛的北京马拉松迎来了自己的35岁生日,也迎来了3万名跑者共同见证的自身发展史上首个“全马”赛事。
从有意愿跑完全程马拉松的6万多名预报名者中抽签选出3万名参赛者,已经足以验证马拉松这项运动在国内持续升温的发展态势。而步入“全马时代”的北京马拉松,无论是开赛时间调整、比赛线路调整、比赛内容调整的整体设计,还是增加流动厕所、增加补给站、增加温馨提示的细节服务,无不在凸显这项传统赛事以参赛者感受为核心匹配赛事资源的全新办赛理念。
早在十几年前,将更多有点跑步基础的普通人拉进北京马拉松的参赛队伍就可以成为办赛的亮点;而今,不再设立5公里跑、10公里跑、半程马拉松之所以成为北京马拉松的亮点,恰恰在于足够多可以跑完全程马拉松的跑者渴盼享受更专业的“全马”赛事服务。赛事形态的转变反衬的是马拉松运动蓬勃开展的现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资深跑者会为有机缘参赛全新的北京马拉松感到特别幸运与兴奋。
在体育赛事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类似中国网球公开赛和北京马拉松这样的传统赛事已经打磨成型,而类似中关村杯笼式足球国际邀请赛、海涛旅游杯北京万人广场舞大赛这样的新兴赛事正在破土生长。以今日中国网球公开赛与北京马拉松的影响力为参照,笼式足球国际邀请赛、万人广场舞大赛还差得很远,但谁又能断言多年之后草根味道颇浓的笼式足球赛与广场舞比赛不会办得声势浩大、风生水起?
网坛四大满贯赛事成名已久,本来留给类似中国网球公开赛这种洲际赛事的机会并不多。而中国网球公开赛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恐怕与在坚持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坚持中提升办赛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国内资历最老的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来说,始终秉持求新、求变、求卓越的办赛格调,恐怕也是这项赛事成为国内马拉松赛事领军者的最坚实支撑。中国网球公开赛与北京马拉松的成功实践表明:不破掉拿来主义的幻想,便不会有本土赛事的长足发展;没有时光的打磨与淬炼,便不会有精品赛事的如约而至。
体育项目发展有其特定规律,筹办各类赛事同样也有其特定规律。相比于筹办职业赛事、竞技赛事要遵循规律的普遍认知,筹办商业赛事、群众赛事是否也要遵循规律还存在模糊认识。而在商业赛事与群众赛事遍地开花的特定背景下,将受欢迎的赛事办成有品质的赛事,别让发展前景好、社会关注度高的赛事昙花一现,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