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落地“满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29.05.2015  23:31

  距离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过去一个月。尽管纲要全文尚未公布,但随着顶层设计的“靴子”正式落地,最近一个月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政策实施力度明显加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加速向纵深推进。

  对于疏解非首都功能最为迫切的北京,5月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三年。北京由此成为中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

  在不少专家看来,对于服务业比重超过七成的北京来说,这不啻为一个重磅的政策利好,有利于北京的服务业继续扩大开放,向高端、纵深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首都的核心职能。

  在另一个直辖市天津,当地正全面推进不久前挂牌成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中国北方首个自贸区,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天津自贸区一开始就定位在“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天津自贸区共分解出17条任务,包括完善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改革、优化无水港布局、建立产业转移引导基金、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等,其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担当的职能不言而喻。

  而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河北,5月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保定市部分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后,保定市区面积扩大22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到280.6万人。保定距离京津两大直辖市均为150公里左右,构成“黄金三角”,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城区的扩大,对于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除了宏观政策领域,在百姓感受最直观的大气污染治理上,京津冀协同也有所体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5月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5年重点工作》,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个城市被划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所在的北京市能够明显感受到好空气的日子在增多,除了城市自身的治理力度加大,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京津冀的区域联防联控。

  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情况,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田学斌表示,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解决三地发展的问题,比如加强天津的金融能力,河北产业转型的问题等三地发展的问题,多是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作为突破口的。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也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给保定等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保定的区划调整也有助于京津冀城市群从“哑铃形”向“金字塔形”转变,这将对保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增长极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强调,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由来已久,要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事实上,早在2004年,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就被提上日程,然而迟迟没有取得进展。直到去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工作明显提速。今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顶层设计的“靴子”正式落地。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在广东一个省内,方便协调,长三角的江苏和浙江也都愿意向上海靠拢,但京津冀中的北京和天津都是直辖市,在很多领域处于竞争的状态,协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则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结构的调整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一体的状态,京津冀地区将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支柱。(记者郭鑫 高博 李鲲 参与采写记者:曹国厂、李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