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复兴民族传统织绣技艺助推精准扶贫 “桂绣”绣出锦绣前程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广西贺州的昭平县有着“昭平不平”的说法,因为全县88%的面积是山地,群山起伏,平地狭小。土地的贫瘠导致了生活的困窘,昭平县是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5年农民年均现金收入仅为7910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对口帮扶单位——黄姚镇是昭平县人口最多的乡镇。7月6日,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在黄姚千年古镇启动,来自黄姚镇附近的凤立、马圣、白山、新寨、阳朔5个贫困村的41名农家妇女将在这里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织绣培训,欲寻一条文化致富的新路。
从零基础向美术师蜕变
怀揣着文化致富梦的黎洪兰来到民族传统织绣培训班,几乎刺绣零基础的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绷着画有图案的绣件上穿针引线,虽然动作稚涩,但态度认真。黎洪兰来自黄姚镇凤立村,家里仅有的一亩多地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粮食需求,刺绣培训班的举办恰好为她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门道。如黎洪兰一般情况的,在此次培训学员中十分普遍。
在培训班里,学员们找到了他们文化致富的榜样——培训班的织绣老师、广西初级刺绣工艺美术师黄月茂。她在4年前曾参加过同类的刺绣培训班,如今每个月靠刺绣能增加收入近2000元。
为帮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单位和企业共同策划了以“传承技艺、唤醒记忆”为主题的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并在黄姚古镇试点实施。该计划将通过3个月的免费脱产培训,旨在迅速培育一批成熟的、以家庭妇女为对象的绣娘,同时联合文化企业长期下单,回收织绣半成品,加工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并统一销售,以此帮助通过织绣培训的学员增收致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为了免除绣娘的后顾之忧,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将完全承担绣娘从师资培训、原料供给、产品设计到进入市场、打开销路的一切事宜。“我们将一直回购绣娘的刺绣作品,包括磨练技艺阶段的失败作品。”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卡表示,从零基础的学员到刺绣领域的工艺美术师,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金壮锦”将是学员们强有力的支持。
品牌激活桂绣新生命
其实早在2012年,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一起研发和打造了“桂绣”品牌,并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共同在百色田东县举办了瑶族织绣班。4年来,他们共为“桂绣”培养了五六十名刺绣骨干力量,其中4名被评为广西刺绣工艺美术师。
“‘桂绣’吸取和融合了壮、侗、苗、瑶等广西各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刺绣技艺和图案花饰,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色彩鲜明、地域性强的广西本土原创刺绣品牌。”贺卡告诉记者,他们在抢救和挖掘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提取民族独有的刺绣元素,结合当代市场需求和审美取向,制作出各类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其类别涉及如服饰类、家具用品类和各类DIY产品。2014年,“桂绣”品牌被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产品远销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广西12个世居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织绣传统,但这些绚丽多姿的民族技艺在岁月流逝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表示,他们希望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抢救和挖掘广西珍贵的民族织绣传统,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技艺服务精准扶贫,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突破文化扶贫同质化
广西虽是非遗大省,但一来非遗传承人的群体不够庞大,二来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高,因此非遗传承面临很大压力。“培训班在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姚古镇开班,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有助于百姓通过非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顾航认为,借此契机,能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和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并以小镇为试点,逐步辐射与带动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从而突破精准扶贫工作“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此外,顾航还表示,整个培训计划预计延续3年,以“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形式,融合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文化技能扶贫。“以‘桂绣’为重点培训内容,广西将每年选定一个贫困村作为主要培训基地,精选学员传授广西民族传统织绣技艺,激发更多民众参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推广性传承’,实现‘传承技艺、唤醒记忆’的目的。”顾航说道。
截至2015年底,广西尚有452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广西文化部门已经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科技文化扶贫实施方案》、《2016年广西非遗项目帮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致力于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努力争取到2017年实现3000个贫困村文化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