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照见证幸福变迁

07.10.2018  11:15
  改革开放40年,祖国万象更新。

  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南宁市民的结婚照从单色到彩色,从传统胶片到数码摄影,从简单留影到个性定制,一张张结婚照留下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照片单色到彩色

  留下美好时光印记

  在新竹社区,住着一对幸福的党员夫妻。李业卿今年79岁,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家影集,并如数家珍地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有3张照片对她来说非常珍贵,是生活苦尽甘来的美好见证。

  “第一张照片,是我和丈夫在结婚前的合影。上个世纪60年代,南宁仅有两家照相馆,非常受欢迎,逢年过节,无论是拍照还是洗相片都要排队等候。”李业卿指着一张照片说。只见一张2寸黑白照片上,小伙子英俊白净,女孩子面容清秀,他们身着朴素的衣物,面带笑容,神采奕奕。在那个年代,结婚时没有什么家电,更谈不上汽车、房子,一纸婚约就约定了携手到白头。

  李业卿和丈夫吴荣生从小能歌善舞,都曾经是南宁二中学校学生文工团演员。一部歌咏美好爱情故事的粤剧《张羽煮海》,给两位演员带来了一生的缘分。“我们这代人读书机会不多,我是南宁二中第一批高中生,当时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全班一共60个学生。当时南宁二中在经文街上,连着维新街,维新街虽然狭窄,但两边都是一排排的青瓦房,还有豆腐厂、麻绳厂,每天都要经过那里。”吴荣生回忆道。

  改革开放后,李业卿和吴荣生租住在南环路142号,留下了第一张彩色合影。照片中,柜子上摆放着黑白电视机、墙上贴着红楼梦的画报,花瓶里插满鲜花,两人并排坐着,画面定格了幸福的笑容。回忆起南宁城市建设的奋斗时期,吴荣生历历在目:“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修建邕江大桥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自带雨具、水壶、铺盖,在工地上轮流挑泥方,清理基坑底部的岩石,有些砂石甚至要用手指才能抠出来,工程建设热火朝天,手指常常流血,虽然辛苦,但是满怀希望,信念便是为幸福生活艰苦奋斗。”邕江大桥实现通车,结束了南宁人靠渡船过江的历史,南宁发展开启了新的壮丽篇章。

  20多年前,民族大道改扩建,他们的家搬到了新竹社区。在新家,他们用胶片相机留下了第三张合影。“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有退休金、社保、医保,子女也都成家立业,我们十分感恩现在的好生活。”李业卿表示,他们计划在今年结婚纪念日到影楼补拍婚纱照,留下两人从相濡以沫到苦尽甘来的美好回忆。

   结婚照从简单到定制

  见证时代潮流变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结婚照从简单留影到量身定制,折射出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变迁。

  广西老年乒乓球协会的黎教练,今年70多岁,多年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为广西培养了许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我们年轻时,从来不比穿衣打扮,而是讲究学习进步,讲究劳动光荣。互有好感的年轻人在工地上一起劳动,就像现在的情侣逛街吃饭看电影一样,很快乐很知足。”黎教练说。

  人民公园,是当时青年男女互诉衷肠的地方。“当时哪有穿婚纱拍结婚照的说法,我和先生结婚的照片是在人民公园拍摄的。”黎教练把照片展示给记者,照片里,她与先生并排站在一起,笑容灿烂,一对璧人定格永恒,令人羡慕。“你看,我们穿的是‘的确良’衬衣,胸口别着毛主席胸章,还有手表、自行车,都是当时流行的配件。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黑白电视机变成彩色电视机,自行车变成小轿车,生活更加幸福。”黎教练说。

  20世纪90年代,照相馆的布景越来越精致美丽,结婚照开始大放异彩。黎教练和丈夫再次到照相馆拍了一组心仪的婚纱照。这回,新娘画上了精致的妆容,戴上了漂亮的首饰,新郎西装革履。

  进入新时代,人们拍结婚照的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追求时尚、个性。独立摄影师湘老师,有着丰富的人像写真和纪实摄影经验,他说:“现在的结婚照突出展现新人之间的亲密、幸福、感人的画面,拍照地点不局限于影楼,而是走出室外。服装也有了更多变化,比如代表传统文化的汉服、唐装等,还有不同于厚重礼服的轻婚纱,方便旅行拍摄。

  以前新人拍摄结婚照,大多是为了纪念,现在更多成了新人追求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南宁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美景到处涌现,在市内取景成为许多新人的选择。湘老师说:“比如,青秀山和孔庙就很受新人们的欢迎。

  去年结婚的市民欧秋萍想再拍一次结婚照,她说:“我和丈夫的第一套婚纱照是在影楼拍摄的。今年我想再拍一组婚纱照,走出影楼,记录我们恋爱时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南宁大桥。以前我们谈恋爱,每周都要牵手走过南宁大桥好几次。我们的爱情与桥有关,所以我希望拍一组相关主题的婚纱照,记录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