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1级编剧:呼格冤案是很好的反腐题材

10.03.2015  11:15
     3月7日,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委员联组会召开。王兴东在讨论会上发言。   曾创作《黄克功案件》、《纪委书记》等反腐影视作品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王兴东表示,现在具备创作反腐题材作品的社会环境。今年春晚的小品和这两年反腐力度大,有很大的关系。

  他提到,现在反腐波及很广,但反腐作品没跟上,这和作家编剧的自觉性、对时代的把握和认识有关。

   社会环境

  反腐作品迎来机遇

  新京报:今年央视春晚有三个语言类节目涉及反腐,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兴东:这是一个信号。这两年反腐力度很大,在题材创作上,应该表达老百姓的愿望,小品作为曲艺类节目,创作起来很快。但这些作品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需要出有深度的反腐作品,现在还缺少这样的经典。

  新京报:很多年来春晚类似题材的作品很少,这是什么原因?

  王兴东:在我看来这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点有一定关系。当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反腐上,文艺创作自然而然也会转移到这上面。今年春晚的小品和这两年反腐力度大,有很大的关系。

  新京报:创作类似题材的作品,需要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王兴东:现在就可以。我们说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就是反腐题材需要的大环境。反腐、法制作品正好遇到了合适的机遇,客观上给类似作品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比如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冤案,记者写了5封信要求“刀下留人”,真不简单。这是民主监督,舆论监督,都是好的反腐类题材,但得需要创作者去扎根,去收集素材。

   反腐创作

  缺乏动力作品没跟上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反腐作品在文艺市场中的位置?

  王兴东:反腐题材在党的精神层面上是最首要的防腐剂,看上去辛辣难咽,但能让你保持清醒和健康。

  新京报:每年国内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多少?如何评价这个规模?

  王兴东:现在很少了,印象就是《私人订制》里,有一段和讽刺贪官有关,但还不属于反腐。以前很多,比如电影《生死抉择》,那时候票价十几块钱,票房就到了1亿4千万。现在反腐波及很广,但反腐作品没跟上去,这和作家编剧的自觉性,对时代的把握和认识,急功近利、包括主管部门的引导都有关系。

  新京报:创作的积极性不高,是否和这种题材现在缺乏市场有关系?

  王兴东:表面上,现在市场票房的主体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关注反腐的群体年纪相对要大些。深层问题在于,私人投资者不敢投这样的题材,怕投了钱通不过,这类题材往往很敏感,想成功放映很麻烦。

   个人经历

  反腐电影面世“费劲

  新京报:你历时9年创作的电影《黄克功案件》也是反腐题材,当时就做好了遇到这些困难的准备?

  王兴东:我2005年就把剧本写出来了,但因为这首先是个桃色事件,另外涉及反腐。这种题材不是我想拍就拍的,必须经过省一级的宣传部推荐。不推荐就进不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查小组,后来北京市委宣传部推荐了,我拍完到上映又费了老大劲。

  新京报:都费了什么劲?

  王兴东:为了让片子上,我给省部级以上领导写了50多封信,中纪委副书记张军、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最高检检察长曹建明都看了电影,这样才最终通过。但后来又缺少发行渠道,去年我给刘延东副总理写信,她在信上批示支持,影片才顺利上映。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导致反腐作品成功面世这么难?

  王兴东:主要是因为反腐作品对准的是权力,是阴暗面,而审查者又是权力的拥有者。好在现在有利好消息,中国这两年反腐力度很大。

  (记者 贾鹏)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