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追逃”距离“记者劝逃”有多远
11月17日凌晨,在京华时报记者劝说后,被追逃4个多月的山西煤老板田寨禾连夜由太原赴京自首。田寨禾和北京女商人孙首荣合伙经营焦炭生意3年多,后因账目问题双方不欢而散。7月3日,田寨禾遭孙首荣举报,涉嫌职务侵占1100余万,被朝阳公安分局三里屯派出所网上追逃。(11月18日《京华时报》)
这起案件挺复杂。告状之人孙首荣和被“网上追逃”的田寨禾各有各的道理。至于是非曲直如何,那都是后话。笔者最为关注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为啥“网上追逃”输给了“记者劝逃”?这中间的距离有多遥远?
警察和记者,在这方面的距离是很明显的。警察是“执法人员,他们的话语更有威严。记者只是普通人员,他们的话语没有权威。为什么警察没有做到的事情,记者做到了?而且,如果按照技术手段来说,“网上追逃”犹如天罗地网,“苦心劝说”只是无力表白。问题是,记者能发现跑路的煤老板,警察为啥就发现不了?再试问,如果没有记者的劝说,这位跑路的煤老板何时才能归案?
现实生活中,多管闲事的记者就是多。食品出了问题,第一个发现的是记者不是食品监管部门;案件出了差错,第一个发现的是记者不是办案人员;公考舞弊了,第一个发现的是记者不是主考人员;医疗出了事故,第一个拿到证据的是记者,还不是卫生部门。这样的事情少了,那是概率问题,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现纰漏。但是,当这样的事情多了,当这样的事情很多了,特别多了的时候,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记者的多管闲事和有关部门的作为不力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
其一,这是工作不认真的距离。很多事情其实不复杂,只是因为工作不认真而已。比如说,食品生产环节的问题,肉眼凡胎的记者都能发现问题,业务娴熟的职能部门更应该能发现问题。而实际上问题食品的发现很多都是记者推着往前走的,这说明监管部门对待工作不认真。
其二,这是工作不担当的距离。不是问题不能发现,不是逃犯不能抓到,而是是不是真心的去发现,真心的去抓捕。有的执法人员甚至是为了在办案过程中获得一些黑暗的利益,而去故意放纵违法行为。违法食品的生产,假冒伪劣的骄横,问题官员的跑路,犯罪人员的逍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保护伞”。
其三,这是工作不真心的距离。当然,有的执法不到位,和权钱交易未必有关系,和官官相护未必有关系,和官商勾结未必有关系。但是,却和是不是有真心有关系。正如这个跑路的煤老板一样,记者都能发现他,网上追逃为何却束手无策?为什么有的犯罪人员能够在追逃的凌厉攻势之下,从毛头小伙成为白发老人,依然逍遥法外,在自己的国土上抓个人真的那么难?
执法不能永远输给记者,我们输不起。网上追逃不是在网上发个照片就能万事大吉的事情,而眼下多少这样的人员依然在逃跑的路上悠闲地吃着肯德基,坐着飞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法治时代,“网上追逃”输给“记者劝逃”的遥远距离,值得有关部门反省。(郭元鹏)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