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坚守底线 转型升级
在我国诸多文化行业里,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网吧那样一直与争议、批评相伴相生。为此,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网吧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全国部署开展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当前,这一行业现状如何?为何要推动网吧转型升级?监管难题如何破解?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记者:一直以来政府对网吧的管理非常严格。目前全国网吧企业的总量和现状如何?
陈通:今年3月份,文化部市场司指导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了调查摸底,比较清晰地掌握了全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这样大范围的调查摸底,在近些年的文化市场行业管理中还是第一次。截至2015年3月,全国共有各类上网服务场所15.6万家,其中:证照齐全场所14.2万家,占比90.92%;有照无证场所6848家,占比4.38%。2014年度注销许可证的上网服务场所2055家。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几条结论:一是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城乡分布较为均匀,居住人口密集地区的上网场所相对较多。二是各地先照后证管理政策基本落实,有照无证上网场所已经纳入文化部门日常监管。三是无证无照上网场所多数存在于农村乡镇地区,政策落实好的地区,这类场所数量明显减少。四是部分上网服务场所停止营业、有序退出,上网服务行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
记者:全国还有这么多网吧,确实出人意料,毕竟现在手机上网很方便。网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陈通: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方便地上网,但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企业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网吧企业经过转型升级,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在发生巨变,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舒适,已经成为城市白领喜爱的场所;在深圳等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低价方便的上网服务仍然吸引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最近一年来,行业新增投资超过200亿元,出现了单体店投资达到3000万元的场所。大家越来越多地看到,场所宽敞明亮起来了、干净整洁起来了、舒适温馨起来了,业态更为丰富了,功能更加齐全了,服务细致周到了,经营者笑脸相迎了,甚至利用行业优势大量开展社会、社区公益事业。网吧行业的整体形象正在改进和提升。
记者:社会舆论对网吧接待未成年人最为关注,文化部门如何管好这一顽疾?
陈通:目前,上网服务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县城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仍然较为突出。在推进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坚守底线、严把红线,严惩“踩红线”“闯雷区”行为。事实上,转型升级工作滞后的地方,往往也是违法违规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我们明确提出了上网营业场所管理的三条底线,一是禁止接纳未成年人,二是坚决处罚擅自从事经营的行为,三是整治营业场所的环境。最近我们部署对农村上网服务场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严格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二是坚决整治上网场所的服务环境。根据我们在基层的大量调研看,昏暗混浊杂乱卫生差的场所,往往就是大量接纳未成年人,容纳未成年人通宵上网的场所。所以,我们提出,上网营业场所管理中,环境整治是我们管理部门务必推动完成的一项硬任务。我们还发布了第一批19家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黑名单,把严重违法的经营场所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对有关责任人依法限制市场准入,开展联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