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举报者少近半人宁可信其有

11.08.2015  12:14

  “某快餐品牌的六翅怪鸡你还敢吃吗?”“我们支持贩卖儿童判死刑”“急!高考准考证丢失请联系此号码”……这些谣言正在无时无刻地侵蚀着网络空间。速途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网友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尽管其中有21%的人表示坚决抵制网络谣言,但真正举报过谣言的人却仅占到了7.4%。

   近半人“宁可信其有

  翻阅微信朋友圈,一条条的信息眼前飞过,惹火劲爆的标题下很可能埋藏着谣言的种子。

  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4.57亿人到2014年的6.49亿人,中国网民数量迅速膨胀,到今年年底预计达到7亿人,庞大的网民规模也为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复杂的网民成分无疑为互联网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谣言滋生的巢穴在哪里?速途研究院调查显示,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端成为了谣言的最大“集散地”,制造的谣言占到了45.9%,贴吧以16.6%的占比排在第二位。而一些平台网站也参与进来,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帮凶。论坛作为“过季”的社交形式,依然“贡献”了7.3%的谣言。

  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有48%的人选择“宁可信其有”,仅有21%的表示坚决抵制。儿童保护类谣言最近开始“兴起”,主要是儿童失踪以及虐待儿童等事件,虽然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恶意夸大事件甚至杜撰事件降低了人们对于社会治安的信任,前一段时间出现的“贩卖儿童判死刑”的风波就是证明。

   边厌恶边转发成常态

  纵观网络谣言的种类,为了得到人们关注和传播,无不围绕着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展开,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安全类、食品卫生类、生活常识类、公众人物类、儿童保护类、国际关系类。另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谣言最严重的三大领域分别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54.0%)。

  “食品成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食品谣言到了必须要打击的地步。”一位食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众随时处于“食品安全焦虑”之中,一些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产生不信任感,轻则用于打击竞争对手品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市场销售,重则造成对整个食品行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谣言的模样很有欺骗性。研究显示,谣言的标题多采用一些怂恿人们转发分享的形式,如“你必须要知道的”、“快告诉你身边的朋友”等,更有甚者甚至利用道德绑架,如“如果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就……”、“是中国人就转”等。而最为糟糕的莫过于诅咒了,“看完如果不转,就……”的强迫性转发体,遭到很多人的厌恶。不过,大多数人一边痛斥着发布者,却一边转发,间接成为了谣言制造者的“帮凶”。

   抵制谣言不能光说不练

  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耐人寻味:有90.8%的用户表示看到过谣言;有60.4%的人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没有参与的仅占39.6%;但不容乐观的是,知道谣言的人群占比九成以上,尽管有21%的人表示坚决抵制网络谣言,真正举报过谣言的人却仅仅占到了7.4%。

  从90.8%到7.4%,大多数人面对谣言时知其危害,而除了参与转发的人外,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网友的“转发”和“无视”,让网络谣言插上了翅膀。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尤其是微信出现以后,借助于人们之间的强连接关系,以及低审核门槛,为网络谣言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优质条件。“自媒体”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内容的生产创作中来,这使得图谋不轨的一部分人有了可乘之机,互联网使得谣言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而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却有了质的飞跃,网络谣言非但屡禁不止,反而危害与日俱增。

  近日某媒体发布一项针对17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受访者直言“制造谣言的个人或机构”(74.7%)和“未尽到把关责任的新媒体平台”(64.6%)应该承担责任。速途研究院分析师认为,网络谣言的出现多是由于平台审核不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转发,只有扼住这两个关键环节,才能提升净化网络环境的效率。只有新媒体平台和网友自身的多重“把关”,才不会让未经核实真实性的信息四处泛滥;多方一齐整治谣言,网络才能成为文明的另一片天地。(记者 潘福达)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