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追星梦圆
新华网柏林11月12日电
(记者 唐志强 郭洋)
“着陆!我的新地址:67P!”
12日下午,欧洲航天局彗星着陆器“菲莱”踏上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表面,第一时间用18种欧洲语言在其微博账号上留下了自己的新地址。
难怪它迫不及待。过去10多年,“菲莱”搭乘母船“罗塞塔”一直追赶着这颗彗星。如今,追星梦圆,“菲莱”和“罗塞塔”将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坎坷着陆
欧洲中部时间12日17时03分(北京时间13日零时03分),欧航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收到确认“菲莱”着陆的信号。控制室内一片欢呼。
“菲莱”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登陆彗星的人造探测器。
“我们雄心勃勃的‘罗塞塔’任务已在历史书上占据一席之地,”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说,“不仅因为它首次抵达并环绕彗星,还因为它向彗星表面投放了一个着陆器。”
由于彗星引力小,“菲莱”从距离彗星22.5公里的高度降落至彗星表面用了大约7个小时。为防止“菲莱”着陆时弹走,科学家们为它设计了三根螺栓和两个“渔叉”装置,这些装置将在“菲莱”着陆时钉入彗星表面。同时,“菲莱”顶端的一个冷气推进器也将帮助其固定在彗星表面。
不过,着陆过程并不如预想顺利。科学家在“菲莱”12日上午与“罗塞塔”脱离前的检查中发现,“菲莱”的冷气推动器无法启动。着陆时,“菲莱”的“渔叉”装置也没有射出。
欧航局当晚表示,“菲莱”可能不是一次性着陆,而是“两次着陆”。这意味着,“菲莱”着陆时可能一度被弹起。
参与“罗塞塔”项目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发言人安德烈亚斯·许茨12日晚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能确认的是,“菲莱”已在彗星表面着陆,但着陆地点和具体方式都不清楚,仍需等待第二天的数据分析结果。
深度探测
按照计划,“菲莱”着陆后将借助其携带的10个仪器设备在彗星上开展科学研究。
“菲莱”首先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着陆地点的全景照片、着陆点周围地表的三维高清影像、彗星表层及深层物质成分。
此外,“菲莱”还将分析彗星表面的电性和力学特征。
与此同时,正围绕彗星运转的“罗塞塔”探测器也将从远处观察彗星。“罗塞塔”与“菲莱”的观测结果将相互补充、印证。两者还将隔着彗星传送低频无线电信号,并借此探测彗星的内部结构。
整个探测任务将持续至2015年12月。不过,“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眼下正逼近太阳,“菲莱”的隔热设计只能让其在该彗星表面坚持到2015年3月底。届时,彗星距离太阳3亿公里,“菲莱”将因周围温度过高而停止工作。
“罗塞塔”探测器则继续绕目标彗星运转,观察它接近并远离太阳时的变化。
追根溯源
“罗塞塔”和“菲莱”2004年3月开始追星之旅。而早在1993年11月,科学家们就开始为它们制定“旅行攻略”。整个项目耗资约13亿欧元。
花这么大价钱值得吗?
“这绝对是值得的,”欧航局“罗塞塔”任务主管弗雷德·詹森说。他认为,“罗塞塔”项目将刷新人们对彗星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就像一个飞行的“冰箱”,保存着太阳系起源时的最原始物质。探测彗星有助于揭开太阳系甚至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
欧洲航天局“罗塞塔”项目科学家马特·泰勒说,“罗塞塔(项目)正试图解答关于太阳系历史的一些宏大问题。婴儿时期的太阳系是什么样?它是如何演变的?在此过程中,彗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彗星是如何运行的?”
在“罗塞塔”之前,人类对彗星的探测多为飞近探测。此前唯一一次与彗星“亲密接触”的案例是美国“深度撞击”探测项目。“深度撞击”探测器2005年1月发射升空,当年7月释放撞击器击中一颗彗星,使人类首次得以窥见彗星内部物质。
科学家们对“罗塞塔”探测项目同样寄予厚望。该项目取名自埃及罗塞塔石碑。这座石碑用象形文字揭开了古埃及的文明与历史。人们期待,“罗塞塔”项目也能如古老石碑一样向人类揭示更多的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