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老君洞碑刻遭"二次破坏"威胁 洞内施工被叫停
融水老君洞碑刻遭“二次破坏”威胁
县文新广局表示已叫停景区改造施工,将妥善处理
老君洞内平台已经被挖得到处是大坑,这种挖法,埋藏文物很可能被破坏。
广西新闻网 -南国今报记者王剑/文 记者张存立/图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城南郊外的老君洞,曾是宋太宗一百二十轴帝赐御书的藏书之地,宋真宗下诏赐其“真仙岩”之名,奉为道教圣地“三十六洞天”之一。去年5月,总投资达8亿元的老君洞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引起各界关注。可是近日却有群众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对洞内处于“封存”状态下的珍贵文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1
破拆旧平台
发现“封存”残碑
“现场没有文保部门的专业人员指导施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毁坏文物!”向记者反映情况的,是融水县古镇文化研究会会员冯先生。
他说,自唐代起,老君洞已是游览胜地,洞中7米多高的老君石像由钟乳石自然凝结而成,相传为太上老君真身所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在洞内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碑刻和诗词游记。
但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洞内文物屡遭浩劫,部分碑石移出之后不知去向,洞中的自然景物、亭台楼阁等被破坏殆尽。由于洞内曾设工厂,不少碑刻被砸烂埋入地下,砌入了平台式的建筑地基之中。
“现在搞景区开发,要把洞里的平台拆掉之后进行改造,那些‘封存’在平台内的残碑有望重见天日。可是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动用勾机盲目施工,恐怕只会对文物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冯先生说,他于9月18日来到老君洞,发现勾机已用砲头凿破平台;次日他又再次前往现场,发现乱石堆中,果然就有几块残碑。
一连两天,冯先生都没有看到有文保部门专业人员在场指导施工。他意识到,如不及时制止,文物就有可能遭到毁坏,于是致电融水县民族博物馆反映问题。
2
宋代“御书之宝” 镶在平台外立面上
9月20日,记者接到报料之后,前往现场进行采访。在老君洞里的原兵工厂平台上,仍然停着一台绿色勾机,不过砲头已经换成抓斗,没有继续施工。
经过之前几天的连续作业,洞内平台已被挖开,记者在冯先生的指引下,见到了乱石堆里的一块残碑。冯说,碑上的文字内容从未见诸记载,不过上面能够看到宋代年号,可以确定其为老君洞原藏碑刻。他还告诉记者,现场发现的另外一块残碑,经交涉后已被移入景区开发商的指挥部办公室里。
冯先生还告诉记者,洞内平台的外立面上,镶嵌着另外几块残碑。其中一块,能够看到“御书之宝”的印章图案,可以确定是宋太宗御书碑的一部分;另外两块,则分别是南宋碑刻《老子像并赞跋》和明代国子监学正蒋行可所书的道教经典之作《清静经》残碑。而除此之外,平台外立面上还能看到不少带有凿痕的平整石材,他认为,那些石块或许都是老君洞原藏碑刻的背面,清理出来之后就能看到正面的碑文内容。
据了解,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历融水的17天中,有13天是在老君洞(真仙岩)里拓碑;他的《粤西游日记》中,光是记述老君洞山水风光、碑刻摩崖的内容就有5000多字。这在徐霞客的整个旅行生涯中,逗留之久、笔墨之多,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足以说明,老君洞内碑石、摩崖等的珍贵程度。
上世纪60年代砌筑的老君洞平台上,当时被破坏的部分石刻碎片被砌在墙壁内。
3
文化部门回应
洞内施工已被叫停
离开老君洞后,记者来到融水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对景区开发项目的施工问题进行采访。该局办公室主任杨耀星告诉记者,县民族博物馆在9月19日接到冯先生反映的情况后,已经联系施工方,责令停工。
杨还告诉记者,围绕老君洞洞内平台的改造问题,县里的有关部门及景区开发商曾多次召开协调会,并且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破拆清理方案。方案要求,施工方在破拆洞内平台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文物,就要立即停工,并报请文保部门组织开展更为专业、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
据介绍,景区开发项目施工方在接到该县文保部门的指令之后,已经停止在老君洞洞内平台上的机械作业。而当地文保部门的专业人员,也将进驻施工现场,开展后续的清理、考古工作。老君洞石刻早在1963年就已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保”,对于该文物点的保护与发掘,文保部门将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有序开展。
杨耀星还表示,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关注、参与,冯先生能在发现问题之后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反映,这种意识值得肯定。
编辑:黄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