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用微信等与家长沟通 上门家访还有必要吗?
如今,电话、短信、微信、校讯通等通讯工具很发达,传统的上门家访显得费时又费力,老师和家长面对面促膝长谈的传统家访形式似乎越来越陌生。那么,上门家访是否已过时?这样的改变对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改变,又有怎样的影响?近日,在红豆今网论坛上,网友们就“家访”这一话题发起了讨论。
面对上门家访 网友感受不一
网友“卿晴”称,如今通讯工具发达,通过一个电话、一条校讯通,老师都可与家长进行沟通。老师要上门家访的话,家长就得在家等着,还要准备水果、饮料招待;如果家访中没有谈论实质性的内容,那就是费时又费力,一点作用也没有。
“卿晴”还认为,家访完后,老师有意无意会透露学生的家庭情况,会让孩子们产生攀比心理,“谁家住楼中楼,谁家的房子好,谁家开豪车”,因此,应取消这种“没有意义的家访”。
网友“中国好司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家访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小时候家里条件差,老师来家里的时候,我倒了一杯茶给老师,老师用眼睛扫了一下四周陈旧的环境,目光在茶杯上停留了几秒,始终没有端起那杯茶……虽然那时我只读四年级,但对我打击很大,如今三十几岁了,我还常常会想起那一幕,可以说是童年留下阴影了。”
在部分网友看来,上门家访既给家长压力,生怕招待不好老师,又让孩子心里忐忑不安,所以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上门家访。
但更多的网友支持老师上门家访。网友“唐朝风云”说,自己在学生时代曾和老师一起,多次到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家里家访,老师在经济和生活上都给了这位同学很大的帮助。如今,这位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可以说老师改变了这位同学的一生”。
网友“冬冬瓜瓜”称,自己以前在班里很调皮捣蛋,有一天,老师顶着烈日来家访。看到老师被汗水打湿的后背,他心里有了很大的触动,“从那以后我就不再故意跟老师对着干了”。
家访更应重质 家长期盼指导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家访并不陌生,在他们还是孩童时代时,有不少人也被老师家访过。而为人父母后,再次面对老师的家访,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期待?
蒙女士的儿子目前在景行小学三年级就读。她告诉记者,儿子二年级时,班主任曾到家里家访一次。当时是周末,班主任简单聊了一下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并参观了一下孩子的卧室,然后就赶往下一个学生家里去了,前后不到半个小时。
“老师平时工作繁忙,利用休息时间辛辛苦苦地来家访,我们还是特别感谢的。”蒙表示,虽然为了迎接老师的到来,自己也耽误了一些工作,但还是非常欢迎老师来到家里。
蒙告诉记者,儿子的班级建有微信群、QQ群,还有校讯通等,但老师们通常只是通过这些渠道发布一些作业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不会具体介绍每个孩子的情况。有时通过私聊联系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只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交流。
“所以我认为,再发达的电子沟通渠道,还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家访。”蒙说。
不过蒙坦言,那次家访感觉还是比较“走马观花”,双方并没有就孩子的教育深入探讨。当时,她就如何防范孩子沉溺手机、发掘孩子的特长等问题咨询了老师,但老师可能并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只是简单地应付回答。
“我期待老师有更多‘建设性’的家访,针对孩子个人的特点,给家长以更多的指导。”蒙表示,如果老师到家里只是简单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那确实完全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讲清楚。
杨先生的女儿就读于柳南区一所小学,孩子的老师也曾家访过。“坦率地说,对于老师的来访,我还是感觉挺有压力的。”杨说。
杨做些小生意。他告诉记者,老师通知要来家访后,他当天不但没有去做生意,还特地把家里收拾了一下,并准备了一些糖果、饮料招待老师。
“老师来也就坐个半小时,可我却费了好长时间去准备。”杨表示,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老师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联系家长,这样同样达到沟通的目的,又能省却家长不少麻烦。
尴尬现实存在 老师尽职奔走
在学校看来,家访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在正常的课程安排之外,老师还需要抽出额外的精力到学生家,有可能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学校还是要安排老师家访。
在和平路小学担任班主任的吴远幸坦言,确实有少数家长对于老师家访存有一定心理负担,比如担心家庭情况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为如何招待老师花费心思等。
“实际上,家访就是老师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有压力。我总对家长说,需要准备的就是一杯白开水。”吴远幸说。
鱼峰山小学教务主任黄樱曲表示,家访除了能够让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因材施教以外,更能深层次地了解孩子所需,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
黄樱曲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该校一名学生的衣服、作业本等总是带有酸笋的味道,同学们很嫌弃他,甚至连老师也非常想不通。直到班主任到他家里家访时,才了解到他的父母是在谷埠街菜市卖酸笋的,他们居住的屋子满是酸笋味,孩子的作业本自然也难以幸免。了解到这些,班主任特别做了班上同学的工作,要求大家不要嫌弃同学身上的味道。
“如果不实地家访,能了解到这个同学背后的问题吗?”黄樱曲表示,电话、微信等确实方便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但涉及具体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家长一般不太愿意透露。然而,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老师通过家访侧面或正面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才能够更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据介绍,从4年前开始,鱼峰山小学推出了“爱心家访”活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分别要家访3至4名学生。
“爱心家访”选择的多是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或表现出一定心理问题的孩子,老师们希望通过家访,能够发现这些孩子的更多闪光点,并找到帮助他们更好的方法。
“我们也就这项活动通过校讯通做过调查,结果很多家长都非常欢迎,希望老师们到家里做家访。”黄樱曲说。
沟通方式虽多 “面对面”不可少
“在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老师和家长也乐于用更多样的形式沟通,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老师和家长都少了一分拘束感,可能更容易畅所欲言。”柳州市建新小学校长黄琼认为,家校沟通的形式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再也正常不过。新的沟通形式取代了部分传统家访的功能,但家访依然必不可少,因为这能让老师更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级社会工作师周丹红认为,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让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更为便利和多样。但是,如果孩子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选择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则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更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家访就尤为重要。“老师的家访,能够给家长传递一种信号,就是自己的孩子是受关注的,这对于增进理解非常重要。”
周丹红认为,家访时,老师的谈话内容和技巧非常重要,最好不要让家长感觉内容很空洞,也不要一开始就揭学生的“短”,让学生感觉老师来家访就是来“告状”的。老师可以在家访前先将家访要反映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先和家长沟通交流,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觉得很唐突,“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以,家长和老师、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记者赵本高 周育舟 策划:周育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