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闺女出阁 带个面盆架作嫁妆

18.12.2014  19:11

  (原标题:闺女出阁带个面盆架作嫁妆)

  旧时,生活水平虽然不能与今天相比,但也不乏爱美人士,家境殷实的人家,衣服皱了,必定熨平整了再穿。一般家庭的大姑娘小媳妇,身上的衣服虽破旧,但也是梳洗整洁才出门见人。

  那么以前的人用什么东西熨衣服呢?姑娘们“对镜贴花黄”,用的镜子和洗脸用的面盆架又是怎样的呢?玉林一中的黎开阳老师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

   肚里藏木炭的铁熨斗

  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玉林人用的是铁熨斗。其外形接近现代的熨斗,有提把,提把前方是烟囱,下面是隔热板,再下面是一个开关,一拉开关,熨斗就打开了,露出肚子。

  “烧红的木炭放进去,盖上盖子,就可以熨衣服了。因无法控制温度,熨衣服时,一不小心就会把衣服熨‘焦’,因此需不停地在衣服上淋水。”黎开阳收藏的这个铁熨斗,在隔热板上有“南华”两个字,他推断应是生产厂家的名字或者商标,“据说还有一种陶瓷的熨斗,玉林人也用过,使用时就往熨斗里灌热水。”

   铜做的熨斗勺

  在更早以前的熨斗又是怎么样的呢?黎开阳拿出一个铜做的“勺子”:“清朝或更早的时候,人们用的可能是这样的熨斗。”

  只见这个“勺子”只有碗大,造型古朴典雅,上有精美花纹,纹式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底部光滑如镜。

  使用的办法,同样是往肚子里放木炭。有时熨斗内木炭会有火星蹦出来,一旦蹦落到绸缎或皮货衣料上,就会烧坏或烫毁衣料。因为熨斗里面放炭加热后,把手的根部也会很烫,拿起来不方便,要拿着把手的后部才合适,所以熨斗把手是中空的,就是为了插放木柄。

  资料显示,我国关于熨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商代,外形和勺子差不多,但那时的熨斗不是用来熨烫衣服的,而是一种刑具,所谓“炮烙之刑”的刑具就包括熨斗。

  面盆架和木镜

  面盆架是以前玉林人家里寻常的生活用品。有钱人家,面盆架精雕细刻,用的是名贵木料,而普通人家的面盆架,虽粗糙但也实用,有的还能用几代人。黎开阳收藏的这个面盆架有一人高,用料是普通木头,不过做工精细,上部雕刻着蝙蝠和兰花的图案,寓意“福气”“贤惠”,中间是用来放肥皂和脸盆的架子。

  以前玉林人家嫁女,喜欢用面盆架作嫁妆,也含有“给面子”的意思。现在,在玉林农村也能见到木头做的面盆架,新郎上门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前,她的弟弟或者其他同辈亲人,会端一面盆水放在面盆架上,请新郎洗脸后再走。新郎把红包放在面盆架上,表示感谢。

  以前在寻常人家也能见到木镜子,和现在的台镜差不多,不过它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同样雕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它由镜面和盖子组成,用的时候把盖子打开,平时合起来,玻璃镜藏在盖子里,不易磨花。

   瓦猪原来叫火铳

  容县公安局李政铭读者看了本报12月11日4版刊登的《百姓家里曾经很实用的“陶瓦三宝”》一文,打来电话说,文中提到的“瓦猪”,名叫“火铳”,的确是用来驱蚊的,一般是用谷壳作燃料。

  李政铭的老家在容县,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他还小,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点燃火铳里的谷壳,然后逐个房间熏蚊子。只要关好门窗,蚊子很容易被火铳灭掉。猪栏、茅厕的蚊子,同样是用火铳驱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