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逆袭成清华教师 网友:人才果然深藏功与名

04.08.2015  11:28

   编者按

  清华大学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未来定位应该是工程师、科学家,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就是去当工人。在一些人看来,前者理所应当是后者的师傅才对。 也因此,职校毕业生给清华大学生当老师成为一件稀奇事儿,上了新闻。

  但是事实上,在清华大学,大学生的训练中心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实训指导老师,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且这样的老师还不是少数。

  在职校毕业的实训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大学生的实操能力大大提高。清华大学师生们从实践中得出这样的认知——技能可以助力科研能力转化落地。

  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落地的今天明天,“技能热”应该像夏天天气热一样平常。重视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对中国制造的提升、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质疑的。

  职校生王佐们成为清华老师本来寻常,今天我们报道这样一个不该成为新闻的新闻,是希望,在技能越来越热的未来,这种所谓职校生的“逆袭”只是个普通的职业选择。届时,我们唯愿,不用再声声疾呼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尊重工人。

  职校生进入名牌大学,不,不,这不是新闻,职校生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这才让人们惊讶!

  职校生王佐成为清华大学老师的新闻最近刷新了职校生“逆袭”的热搜榜,网友们纷纷感叹,技能人才果然深藏“功与名”。

  《工人日报》记者深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采访发现,像王佐这样的实训指导教师多达60余名,而且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

  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们成为清华教师,名牌学府、未来科学家的培育沃土为何还需要技能人才?

  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1.5万平方米的车间里,《工人日报》记者看见,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供老师和学生们使用,每天可容纳500名学生进行操作。据悉,训练中心共有10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王佐在内的实训指导教师60余名,每年指导金工实习和电子实习等技能培训的大学生,多达3000余名。

  “科学家哪怕院士也要懂技能,这样科技才能更好地落地。”在“王佐”们看来,“技能”热延续到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有实实在在的用途。

   “王佐”们的到来

  王佐毕业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初中毕业的偶然选择,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从中专到大专的7年间,王佐坚持选择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一的时候,在北京市机电比赛中,我们团队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大二时,我们以北京市一等奖的名次入选全国比赛。”

  “只有长期、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精通一门学问。我一直认为‘通百才,不如专一门’,以后我要靠这一门手艺‘吃饭’呢。”对专业技能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王佐被学校推荐去了北京吉利大学,担任数控和车床两门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这我可万万没想到啊。”王佐开玩笑说。一直以来,他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都是做一个操作工人,当一个“蓝领”。当上老师、教书育人,让他既惊喜又忐忑。

  据2013年招聘王佐的训练中心综合办公室老师荣键介绍,“我们对他的经历和技能非常感兴趣,就把他招进来了。”

  问及王佐在清华的表现,荣老师回忆道,“技能方面他肯定没得挑了,工作上积极主动,晚上经常加班指导学生实习。”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佐曾说,“我可以有底气地说,我不仅做到了‘爱一行,干一行’,更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此时正是王佐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比如不久前,我们就为一个学生团队设计的残疾人假指的项目提出了修改意见。拿到设计稿时,我发现假指关节的轴、孔之间缺乏间隙,这让假指回弯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事。于是我们调整不同的参数,3D打印出不同的模型进行匹配,最终找到一个合适尺寸,完成了这个项目。”目前,这个学生团队设计的项目正在筹备投入市场。

  和王佐一样,高党寻早在2007年就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荐,现在在清华主要负责焊接方向的实习指导。小高说,当年同班20多名同学,大部分留在了当地的制造企业,只有自己来北京,这一当老师就是八年。

   职校生如何“逆袭”进入清华

  职校生进入清华不是新闻,成为清华老师才是新闻。

  据悉,3年来,中心共招聘包括王佐在内的实训指导教师15名。学生来中心进行工程基础、先进技术及创新实践等训练时,他们主要负责给学生们讲解、演示,辅导其如何操控、使用机器等。

  荣老师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中心与全国几家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重点遴选其推荐的优秀毕业生,来清华大学工作。在校期间,他们技术过硬,有的在省内甚至全国比赛中获得奖项。其中,王佐便因多次获得全国及北京市机电比赛的奖项,被母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推荐过来。

  周六,《工人日报》记者在车间采访时,发现一个年轻小伙儿还在加班“作业”,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也是训练中心的老师。他叫殷泽辉,今年刚20岁。18岁时在太原铁路机械学院中专毕业后,因曾获全国数控大赛山西省一等奖,小殷被学校老师推荐来清华,负责科研加工中心的生产与机床操作。

  小殷说,“之所以来到清华,主要是看学校的平台好、设备多,学习实操知识的同时,还有很多‘大师’的科研理论指导。”

  据了解,“王佐”们来到中心之后,中心会组织相应的培训,让他们先把所有的工种,及工程训练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熟练一遍,再根据他们此前的专业分配到具体岗位后,进行专项的培训。目前中心与很多国内外大企业有合作,如西门子、松下等,也经常派老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这让他们走出实验室的‘虚拟仿真’,真正了解企业‘全景式’的实操技能。”

  小高告诉记者,“经常有院士和教授来训练中心,做科研项目、讲课。跟着‘大师’们学习做项目的经历非常难得,也是在企业工作不可能学到的知识。”

  清华大学为这些实训指导老师配备了职工宿舍,工资、奖金、福利也都是严格按照学校系统标准发放。荣老师说,如果积极参与科研加工、科研开发、教学改革等,中心还会有奖励。此外,清华还鼓励他们参加职称考试,不断提升自己。荣老师告诉记者,王佐前不久交来他的本科学历证书。

   技能助力科技落地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洪亮告诉记者,在校期间,机械类专业学生要进行三周的工程基础实训,非机械类的至少两周。除了让学生们掌握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基本技能,中心还开展了综合项目训练,如排爆机器人、3D打印机等交叉学科项目。

  据悉,清华大学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立必修课程“手工课”、“机械技艺课”等,并将其视之为与理论教学并行并重的不可或缺部分。早在1988年,金工实习就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程”。

  洪亮说,学校之所以开展这些技能培训,“主要是为了在培养其科研认知能力的同时,训练他们如何手脑并用地应对现实中的挑战,技能可以帮助科技能力转化落地。”

  在训练中心的车间,记者看到了橱窗里展示着大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技能作品,迷你的编钟、钟表、摩天轮等。据了解,现在中心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意思考和团队训练,“像‘小编钟’,便是由车工、铣工和钳工,三名学生组成团队,花了两天时间做出来。这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动地创意思考,实现技能的全面提升。”

  目前,训练中心还建有清华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i.Center。在清华,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被统称为“三创”,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是广义上的清华“创客”。荣老师介绍,“创客们可以在i.Center讨论、交流。有了想法后,他们随时可以去车间,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将转瞬即逝的创意‘孵化’为现实。”

  清华汽车工程系硕士生王世栋和他的紫晶立方团队,就曾在训练中心,将汽车研发的思路、经验用于3D打印机,开发出首台适合家庭使用、物美价廉的3D打印机。目前,团队已经处在融资阶段。(记者 李丹青)

  洪亮说,现在有许多中学生非常重视技能训练,他们纷纷申请,来到训练中心实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