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红河州在脱贫攻坚中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聚力攻坚共建幸福家园
美丽的绿春县阿八寨“新村”。
本报美编 杨焜 制图
7个贫困县、527个贫困行政村,58.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三位,这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面临的贫困现实。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机遇、最大的事业。”红河州委、州政府坚定有力地发出了“精准脱贫,务实脱贫,不落一人”的动员令。
初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走进红河的村村寨寨。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一个个新气象、新变化令人振奋。
基础改善力道足
“西北勒乡位于北回归线上,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苹果比山东、陕西等苹果主产区要早熟一个多月,含糖量也比其他地方的要高,可惜就是缺水。”多年来,蒙自市山区贫困乡西北勒乡备受缺水困扰。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加大投入兴建水利。“单苹果产量就可以提高3成。” 西北勒乡党委书记罗杰兴奋地介绍,向上争取到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提水工程即将完工,项目建成后,全乡75%的村民引水和80%的农用地灌溉问题能一并得到解决。
瞄准靶子,补齐“短板”,红河州举全州之力,按下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快进键”,进一步加快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开工建设南部高速公路,推进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五小水利”等民生水利项目。
同时,红河州从2016年起安排2.34亿元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翻了一番,专项投入到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北部山区精准脱贫、中越边境爱民固边精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此外,在2013年以来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从今年起以北部19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为对象,每年安排5000万元,重点扶持北部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和解决产业区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南、北部山区整体开发。
靶向瞄准扶产业
当前精准扶贫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答案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链接的关系。
青绿的红米新秧,按照适宜的密度间隔在梯田里亭亭玉立,秧苗中央专门留出一道鱼沟,一条田垄之外几只鸭子自在嬉戏。走进元阳县牛角寨乡果期村委会,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幅梯田美景。去年起,牛角寨乡引进浙江一家企业,实行“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社运作模式,打造稻、鱼、鸭生态立体农业项目。项目建设规模1000亩,合作社社员136户580人,其中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60人。
该项目由企业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种苗,合作社群众自行管理,红米、鱼、鸭蛋和成鸭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销售。牛角寨乡党委书记林伟表示,今年88家贫困户预计增收1333元到4500元,可确保该村实现今年脱贫出列的目标。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核心。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没有产业,形不成规模,带动不了区域经济发展,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对此,红河州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在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有关部门下放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实行“扶贫项目菜单定制”,推进产业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为贫困户提供多种增收选择,确保农户至少选择两种以上脱贫方式,通过靶向瞄准,增强群众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同时,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