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脱贫新路径 广西河池“开发式”扶贫取得实效

17.11.2016  15:04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有140户人家,散居在30多个山 里。按传统的就地扶贫模式,仅修路就要投入3100万元。

  河池使出新招:市县两级整合资金2600多万元,将可爱村整体搬迁,并有偿调整土地600多亩,发展香柚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新路子比旧办法成本低、效果好。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强调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工作。河池市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旅游扶贫等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效果。

  按规划,该市2016年要确保138个贫困村摘帽,20万人脱贫。

   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全覆盖  

  河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比重达59%,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唯有创新,才能破解扶贫产业发展难题。该市将产业发展创新的切入点,放在“整市推进”上:因地制宜,推进核桃、糖料蔗、桑蚕、蔬菜、特色水果,以及特色养殖等十大扶贫产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扶贫产业不再小打小闹。该市在总结凤山县经验的基础上,将核桃种植作为扶贫产业之首在全市推广。目前,该市核桃总面积突破24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种植基地,预计进入盛果期后,产值超过30亿元,主产区农民可人均增收5000元。不仅破解了石山地区土地少、环境恶化等难题,还培育了全市最大的扶贫产业。

  长中短结合,实现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都制定了产业脱贫方案,短期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短平快”产业;中期重点发展龙滩珍珠李、红心香柚等特色水果业;长期重点发展核桃、油茶产业。产业开发覆盖了100%的贫困村。目前,该市有桑园81.7万亩,特色水果88.5万亩,牛和山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内陆大水面开发养殖面积居广西首位。

  石头缝里种核桃,核桃林下养鸡,产业长短结合,增收有了保障。凤山县凤城镇兰牙屯农民罗戚鹏信心十足:“用心搞两三年,肯定脱贫了。”他在核桃林下放养的600只鸡即将出栏,预计纯收入过1万元。

   整乡推进,开辟脱贫新路径  

  从来宾市嫁到环江大安乡的莫冬永,一直把丈夫莫金片叫做“莫金骗”:觉得自己是被丈夫的花言巧语“”到山里的。

  今年以来,“莫金骗”的称呼没了,根源是生活好了:家里盖了新房,有了核桃、红心柚等产业,又开了小卖部,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仅是莫冬永一家,大安乡2.1万名农民的纯收入近年年均增长超过15%,全乡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9116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1503人。大安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河池市实施的开发扶贫“整乡推进”。

  以前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取得了巨大效果,但也存在投入少、建设标准不高、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2012年,河池市创新实施“整乡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解决全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大安乡被确定为“整乡推进”示范区,开了广西之先。

  由点及面推广。“十三五”期间,河池在11个县(市、区)各选一个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乡镇,全面铺开“整乡推进”模式,涉及103个村1949个屯,受益群众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3万人。

   旅游扶贫,用“美丽”战胜贫穷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纪呇村村民覃运超一家脱贫了,夫妻两人在家门口的“歌娅思谷”景区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景区以“公司+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行,已有300多户白裤瑶群众参与民族工艺商品生产,户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河池多山,大山里藏有许多特点鲜明、品位高的旅游资源。不能让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河池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发“美丽财”。全市成功创建了1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屯)、1000家农家乐。仅2015年,河池市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1.6万人脱贫。

  近年来,河池先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乡村旅游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建设、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等工程,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十二五”以来,该市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前列。按规划,到2020年,河池将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屯)200个,带动8.7万贫困人口脱贫。(韦鹏雁 冯辉)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