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柚”长满穷山沟

24.05.2017  17:22

  5月21日,农历小满。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爬过几座山丘,在一片柚子林掩映着的小山村停了下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柚子树迎风摇曳,拳头大的柚子迎着阳光,果农们正忙着增施肥料、修剪枝叶,这就是武宣县东乡镇风沿村。

  “如果5年前来,你看到满山都是速生桉树,而不是果树。”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斌说,风沿村属自治区级贫困村,自2012年以来,通过发展红心蜜柚产业,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今年有望实现整村脱贫。

   守着丰厚林地难摘“贫困帽

  风沿村地处大瑶山余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全村477户2192人,水田、旱田2650亩,宜林宜果面积1.86万亩,山林地比较丰厚。

  1998年,村民尝试种植甘蔗1000多亩,但由于通村的砂石路弯曲难行,运输甘蔗的车辆都不愿进村,砍下来的甘蔗十天半个月都拉不出去。2002年,林业部门启动退耕还林工作,村委会发动村民,将1.5万亩的甘蔗地、山地退耕还林种了速生桉。

  但梦想和现实总有脱节。桉树要5-8年才得砍伐一次,这期间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都成了问题。而且,村民还发现,过去村后背山槽里冬季一直长流的山泉水不知什么时候干涸了,地块板结严重,土地变得贫瘠。

  通过查阅资料,村民才明白,这可能是速生桉惹的祸。

  2011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60元。守着丰厚的山林耕地,却一直难以摘掉“贫困帽”,村里大部分青壮年离乡离土,外出打工。

   产业扶贫引来红心柚

  “要全面实现整村脱贫,必须引导村民大规模发展致富产业。”对于风沿村的情况,县、镇领导都很清楚,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产业,有心无力。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绍斌了解到,三红蜜柚是一种适合山地发展种植的生态水果。这种蜜柚的果皮、海绵层和果肉都是红色,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要乡亲们心服口服地齐心转型发展,谈何容易?

  百闻不如一见。陈绍斌和几个村民自发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考察。2013年春季,他们尝试种植了70亩红心柚。

  次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先后分4批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红心柚种植基地参观,当年引进种植红心柚近1000亩。

  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补贴政策,从财政预算资金给发展三红蜜柚种植的群众发放机耕、种苗和建设地头水柜补贴,扶持发展红心柚产业。

  2016年,最先种下的70亩三红蜜柚开始挂果,镇政府引导村民举办了首届柚子节,穷山村初次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旅客,红心蜜柚红遍“朋友圈”,30多吨柚子被抢购一空。

  初尝甜头,村民积极性高涨,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陆续返回家乡,砍掉桉树腾出耕地种植果树、发展特色种养。截至今年4月,风沿村砍掉速生桉5500多亩,三红蜜柚种植面积达万亩,成为来宾市最大的三红蜜柚种植示范基地。

  在风沿村的影响下,红心柚成了武宣县的脱贫致富产业,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9万亩。

   合作社带动整村脱贫

  家家户户都种三红蜜柚,如何建立村民合作发展平台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4月,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5月8日,风沿村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注册成立了首个村民合作社。

  “成立村民合作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可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为社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组织好管理,农民受益多。”村民巫道亮说起合作社前景,满眼憧憬。

  “山坡上都种了红心柚,生态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有规模了,创业有前景,我们有信心。”几年前到佛山做电焊工的巫贵波,辞去月薪7000元的工作,返回家乡创业,在林地放养了2000多只七彩山鸡。

  经过一年摸索,他掌握了整套山鸡的养殖技术,赚到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我希望通过村民合作社平台,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种养致富。”巫贵波说。

  “红心柚是绿色生态环保型水果,初种前两年地里可以间种红瓜子等经济类农作物,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不会断层,种后第三年开始挂果,丰产后每亩年收果可达2500-3000公斤,最低收入可达1.5万元。”新当选为村民合作社社长的陈绍斌告诉记者,至2016年底,该村已有438户实现脱贫致富,“今年又有800多亩红心蜜柚挂果,整村脱贫指日可待。

  “发展一个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武宣县委书记高贤斌说,围绕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该县10个乡镇均建立了两三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带动贫困户2600户、1.1万多人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