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让他们活得小心翼翼 感染者有哪些初期症状

01.12.2017  08:37

故事篇

感染艾滋病 他们活得小心翼翼

编者按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

从198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起,我国对艾滋病的防治已进行了30多年。对于艾滋病,你了解了多少?知道怎样预防吗?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艾滋病无法治愈,为何每年还有这么多人感染?是心理不够健康、意志不够坚定、行为不够明智,还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今年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艾滋病感染者,他们的故事也许让大家有所思考——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徐哲  黄占玲

故事1

30岁的他曾压抑男同意识多年

确诊感染艾滋病后,他活得很谨慎

我是男同(男男同性恋),也是艾滋病患者。”刚一见面,小卫就大方地做了自我介绍,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如此坦率地向别人说出自己的身份。今年30岁的小卫在南宁市一家企业从事后勤工作,平日里他性格温柔,不太喜欢和别人谈及自己的私事。自从2016年被确诊艾滋病后,他变得更为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的一个言行就给别人和自己带来莫大的影响。小卫说,曾经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后悔,如今他只想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之下,安心治病,和男友一起生活下去。

身份是男同,他曾经压抑自己

早在念高一时,小卫就知道自己是个“同志”,喜欢男生,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之后,他选择了对任何人都只字不提,包括自己的父母,“我的内心既没有疑惑,也没有不安,只是害怕别人知道我的性取向后,远离我、疏离我。”小卫说。

到了高二,小卫开始有了性冲动,可是在高中找到对象太难了,于是他选择了看同志影片进行排解,“其实越是看片,越是渴望遇到另一半。”小卫说。上了大学后,他的交友范围扩大了,小卫说男同之间都有着难以言喻的默契,只要对方不刻意躲闪或者掩饰,双方对视一眼,便可知道彼此是不是同志。在大学闲暇时光,他们几个性取向相同的朋友会聚在一起吃饭、喝酒,甚至相互手淫,但他不愿意太随意和别人发生关系。

小卫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打工,他发现这座城市的同志比他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于是,他开始通过社交软件结识朋友,一周最起码也要和不同的人开一次房。“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可以用疯狂、高危来形容。”小卫说。在这种频繁高危的行为中,小卫始终没有想过要戴安全套。直到后来,他交了固定的男友,第一次和对方发生关系时,他才从男友那里知道原来戴安全套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后来,小卫经历了分手,回到了南宁工作,并结识了现任男友,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他甚至想就这样和男友过一辈子。小卫一直有献血的习惯,大约在2015年时,在一次献血时被医生告知,他疑似为艾滋病患者,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小卫陷入了震惊中。

确诊病情后,他尽量活得小心

2016年,小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等待结果期间,小卫拒绝和男友发生任何触碰,整日郁郁寡欢。直到在男友的追问下,小卫才道出了真相。后来,男友也去做了检查,结果良好,双方都松了一口气。小卫原本以为男友要和自己分手,可男友却说:“只要你活着的一天,我就陪你一天。”这句话让小卫无比动容,也更为害怕和抑郁。他怕自己的病会传染给男友,又怕男友真的离开了,就没人再爱自己。

这种害怕延续到了他生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卫做菜时如果不小心切到了手指,流了血,他会将买回来的所有菜全部丢掉,“其实有些菜装在袋子里是没有沾到血的,可是我就是担心。”小卫说。

如今,在男友的陪伴之下,小卫已经逐渐从害怕和抑郁中走了出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治病,和男友安心生活。不过,小卫仍旧不敢将自己是“同志”、艾滋病患者的实情告诉父母,因为他是家中的独子,一旦被父母知道,他怕父母会崩溃。此外,小卫也不敢将自己的身份和身边的人说,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害怕,怕遭遇歧视,因此他想要保护自己,也尽量活得小心,不伤害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