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定节假日带来多重利好 能否开辟假期调整新路径?
新华网南宁4月22日电(记者覃星星 徐海涛)4月21日,时值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再度迎来了传统的“壮族三月三”节日。今年是这一节日被列入地方性法定节假日的第二年,记者在广西走访发现,“壮族三月三”受到各方热捧,并带来传播民族文化、拉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等多重利好。专家认为,“三月三”这种在合理调整节假日安排方面的探索值得关注。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区内的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民众都会欢聚一堂,以唱山歌、奏民乐、跳民族舞等方式来共庆佳节,参与人数逾千万。目前,这一传统民俗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去年是广西人首次享受法定的“壮族三月三”假期,恰好遇上清明假期,“小长假”刺激了游客的出游欲望,一改以往清明节旅游淡季的局面。而今年“壮族三月三”又刚好与上一周的周六周日相连,继续形成一个4天的“小长假”。
记者21日在南宁市武鸣县歌圩文化活动现场看到,各具特色的山歌对唱、竹竿舞表演、民俗展演等轮番上演、精彩不断,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整个城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由于有了4天的“小长假”,不少渴望外出游玩的市民早早做了“三月三”出游计划。数据显示,4月20日广西大明山风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40%,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71%;南宁市郊的大王滩风景旅游区旅游接待量也实现同比增长55.48%。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天雄、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国安等专家表示,将传统的“三月三”民俗列入地方性法定节假日,具有多方面效益。
首先,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还节于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后,能够增强人们对于自身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人翁’意识,更多的人有时间和机会去参与相关活动,文化才能保持活力。”郑天雄说。
其次,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三月三’大家都会选择回老家,而且很多的民俗活动都是在农村地区举办的,这种活动原汁原味,更吸引人。”郑天雄说。在宁明县城中镇,一位商户告诉记者,在“三月三”假日的带动下,自己店面的收入增长不少。“仅‘三月三’这几天的营业额,就相当于以往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营业收入。”
如今,每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景区游人爆棚等屡被诟病。专家表示,随着大众消费能力的增强,人们对于假日旅游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现有的交通运输能力、景区接待能力等条件的制约下,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性节假日有助于分散人流、客流,更好地满足民众休闲旅游等诉求。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认为,一国的节假日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法定节假日总量可以适当增加,但不宜过多,同时应重点分配给传统民俗节日。
一些专家认为,地方性节假日的设立,关系群众的幸福指数,或为破解当前我国节假日安排“困局”提供一种可能的新路径。事实上,除了广西、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广东等省(区)也曾出现要求设立地方性节假日的呼声,引爆了广大民众的热情。
广西西大旅游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永德认为,如果各省都设立自己的地方性节假日,有助于满足群众对于休假的期盼,又可以避免全国性长假带来的拥堵等老问题。
“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个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各地再根据地方实际来确定节假日安排,通过宏观调控规避假期集中所带来的各项问题,增强区域流动性。”郑天雄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