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庙"仙女"赛巧节比手艺 传统工艺引各界专家赞叹

20.08.2015  11:01

 

民俗游演——花王出游。

当地居民晒出手工做的点米画。

  “牛郎栽花花里添花观花赏花赏不尽;织女赛巧巧上加巧欢巧庆巧庆有余。

  传说中,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月初六是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百年传统节日——赛巧节,通过比拼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赛出“巧女”。19日,记者来到那莲街赛巧节现场,感受这个传统村庄七夕节期间的浪漫气氛。

   巧女”摆“花台”吸引眼球

  19日上午10时许,在孟连村那莲街,挨家挨户的“巧女”纷纷摆出“花台”,展示用火龙果、龙眼、水蜜桃、葡萄等时令果蔬、五谷杂粮制作成的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

  即将读大二的蒋京华,从小看着妈妈和村里的老人每年为赛巧节用心打造手工艺品,也渐渐喜欢上这些传统工艺并学起来。一幅名为“喜上眉梢”的“点米画”就是她这次参加赛巧的代表作。一幅精致的米画的制作不仅耗时,还费神,做久了会眼花。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项传统工艺,但蒋京华希望自己能为家乡文化工艺传承贡献一些力量。

  自小在这里长大的张艳珍为了参加今年的赛巧节,早在3个月前,就和伙伴们利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制作了一栋三层的小木屋,还有一座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的场景,精妙绝伦。此外,她们还利用废弃的易拉罐制作成一个现代化的机器人,守望在古香古色的桥、屋子旁边,让牛郎织女的古代爱情故事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

   赛巧节将引进校园传承发展

  那莲街身着清一色绿衣的姑娘肩挑水桶到社坛码头取水;村里的姑娘扮成七仙女撒花祈福,放飞气球迎接织女下凡;那莲古戏台,歌王、歌后一展歌喉,为大家献唱;花王出游、骑顶马表演、童子骑龙出游……村里开展的这些巡游活动,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赞叹不已。

  据了解,2014年11月25日,邕宁区那莲赛巧节被纳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更好地传承赛巧节民俗活动,我们除了办好一年一度的赛巧节,还打算将它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赛巧活动传承发展下去。”蒲庙镇文广站站长梁斌年表示。此外,以邕宁区蒲庙镇正在创建南宁市特色旅游名镇为契机,充分依托那莲古圩北帝庙、古戏台、古码头等古迹,在那莲街投资建设孟连村公共服务中心、设计孟连旅游码头、建设孟连村史室等项目,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在周边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孟连的旅游业,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

   各界专家参观完后倍加赞叹

  当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韦苏文,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周燕屏等观看了祭拜仪式后,对“点米画”倍加赞赏。

  韦苏文告诉记者,全国这样的赛巧活动不多,“我只能感叹民间创造力之伟大。虽然‘赛巧节’在边缘地区不为更多人所知,但他们通过过节的形式传承民俗礼仪值得推崇。中国民协、广西民协以及南宁民协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做好‘赛巧节’保护和开发工作,使‘点米画’、瓜果的造型艺术得到完好的弘扬、发展;做好‘赛巧节’传承人以及手工艺传承人评选工作,让民间节庆和民间工艺得到世代传承”。

   相关链接

  那莲“赛巧节”,源自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老街,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据学者推断,那莲“赛巧节”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五十八年,那时,那莲北帝庙宇举行竣工庆典活动,在庆典活动中首次赛出“巧女”。此后每年的“赛巧节”便成为选巧女的传统节日。

  (记者 赵敏 通讯员 谢川 实习生 钟馨/文 记者 刘增璇/图)

十姐妹挑七夕水,当地民间有喝了七夕水能平安健康的说法。

[责任编辑: 徐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