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西南边疆旅游课题组完成滇藏调研考察任务

24.11.2014  13:09
 
      为更好地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民族旅游发展,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为改革开放和边疆旅游业发展提供服务,我院民族研究所承担的基础性研究课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最近赴云南迪庆州和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藏区”)开展调研工作,圆满完成考察任务。
      2014年6月24日至7月7日,由我院副院长黄天贵和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黄信章率领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课题考察团一行13人前往藏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科研考察工作,行程2646公里,考察了云南省迪庆州和西藏自治区的16个县市,先后与云南迪庆州政府和西藏社科院举行民族旅游专题座谈会。在香格里拉,迪庆州旅游、文化、民族、发改等部门以及迪庆州旅游开发公司参加了座谈会,向课题组介绍了迪庆州旅游开发的历程,“香格里拉”品牌的打造,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旅游开发中与大理、丽江的区域合作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在拉萨,西藏社科院邀请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民宗委等部门以及部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与座谈,他们向课题组介绍了西藏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西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特点。通过座谈会,课题组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本次赴滇藏调研考察,课题组收获颇丰,锻炼不小。主要有:(1)以“游客”的身份亲身体验了藏区之旅。通过食住行、看听问体验了藏区自然观光和风土人情,对滇藏藏区区情有了初步了解,为研究西南边疆旅游增强了感性认识。(2)以学者身份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参加不同的座谈会,直面政府官员、学者,学习交流藏区旅游开发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感受了藏区官员、学者治学风格与长处,积累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开展调研的学术经验。(3)在民族旅游田野调查中磨炼自己。本次考察从迪庆州至拉萨,乘坐汽车沿着214国道和318国道进藏,行程几千里。在旅途十分劳累的情况下,为了收集资料,全员步行5公里进入高原冰川的西藏波密县米堆村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的旅游开发情况,对一些游客和村民进行个案访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完成田野调查工作。(4)以南宁人的精神克服高原反应。由于南宁海拔平均只有80米,课题组抵达海拔3280米的香格里拉以后,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的半夜睡不着,有的呼吸不畅,上楼气喘,有的出现头痛。为此,大家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并通过减少活动量、开窗休息、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用药等措施,以坚强的毅力克服高原反应,使课题组成员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顺利完成调研任务。(5)用“自驾游”方式体验入藏,沉着应对突发的泥石流等险情,以智勇战胜川藏线艰难险阻。比如,车辆在经过波密通麦天险时,恰遇降雨,道路泥泞,并不时有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课题组成员精神高度集中,注意观察路边山体,司机谨慎驾驶,十几公里的通麦天险“死亡路段”行车耗时4个多小时。
      本次科研考察,课题组有几点发现和认识:一是滇藏旅游资源丰富,品质高,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该区域幅员广阔,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二是旅游资料初步得到开发。不论迪庆州的香格里拉,还是西藏的昌都、林芝、拉萨、日喀则、纳木措等,整个藏区旅游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云南迪庆州,目前有17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5个),最吸引游客的著名景区有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松赞林寺、梅里雪山。2013年迪庆州接待游客124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54亿元,其中海外游客123.31万人,实现外汇收入6.24亿美元,全州直接从事旅游业就业3.8万人。三是旅游业对兴边富民产生较好的效果。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星级家庭旅馆698家,已有1.4万户、5.8万多名农牧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年总收入达到4.1亿元,户均收入达到2.93万元,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四是滇藏开发民族旅游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滇藏区域旅游发展主要有如下几条经验:(1)坚持改革开放,敞开大门迎客。(2)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培育旅游支柱战略产业不放松。(3)坚持精品名牌发展战略,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旅游景区。(4)坚持旅游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5)始终坚持把农牧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课题组认为,滇藏区域的旅游资源与广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广西与滇藏开展旅游合作潜力巨大。
                                                                              (院民族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