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高速收费不能依赖舆论围观
日前,山东交通部门宣布,2014年底到期的15条(段)高速公路将继续收费,主要理由是偿还银行贷款。山东省交通部门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共收了104亿元的通行费,这还不包括约占四成的经营性公路的收费。(12月1日新华网)
如果不是媒体的主动介入,相信公众对于高速公路中的猫腻,恐怕很难做到清晰的了解,全国一年4000亿元的收费令人咋舌。当前,即便舆论发声,交通部门依然可以拿出高速继续收费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偿还银行贷款。问题是,贷款每年都在偿还,公路每年都在修建,收费高速何时才能“服刑期满”呢?
事实上,不只是在山东,在广东、河南、广西等全国众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高速收费模式,而且理由也是偿还贷款。其实,对于高速收费模式的诟病,并不是个案,公众中间的争议和不满之声早已有之。遗憾的是,不管是媒体的曝光,还是公众的诘问,都没有推动高速公路趋向于免费或者减费模式。毕竟,面对高速公路这一巨大蛋糕,“车轮一响黄金万两”的利益诱惑下,每个部门都垂涎三尺。
进一步而言,舆论的围观,并没有强制约束力,自然不会倒逼高速公路采取规范的收费管理模式。依赖舆论围观的力量,必然是不疼不痒的,不管媒体和公众心态如何,高速公路相关部门都可以不买账。收费不收费,收多少,怎么收,外界尽可以指指点点,而事实真相的话语权却握在高速公路相关部门手中,外界又能如何呢?
当然,舆论的围观之下,必然会引发全民的热议和关注,可以推动事件真相的厘清,推动事件的解决。问题是,舆论围观并非“万能药”,很多时候,即便一时的热点,也可能成为烂尾新闻。比如,中华医学会8亿赞助费去向成谜事件,曾经引发了舆论多次关注,但后续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却遥遥无期,俨然成为了“烂尾新闻”。
其实,若要高速公路拿出继续收费的理由,其实并不难。账目的公开,必然可以澄清事实与真相,钱是如何收的,又是如何花的,不妨晾出来让公众看看。既然收费有理有据,就应该给外界一个合理的说法,而不是含糊其辞的以偿还银行贷款敷衍。然而,做到这一点,不能依赖于舆论围观,舆论作用不能警醒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更不能倒逼他们主动作为。
说到底,若要实现高速公路收费规范化的目标,关键在于强化责任追究,为相关人员织起制度的笼子,倒逼高速公路相关部门规范收费行为。唯有如此,才能补强舆论围观的短板,让高速公路收费更加公开透明,不再沦为一本“糊涂账”。(刘建国)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