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玉林】八音齐奏 薪火传
唢呐是八音里无愧的主角,它高亢、嘹亮的声音一响起,让人马上置身于喜庆的气氛里。
八音队在演奏曲目、乐器分工上很讲究,日常的排练、磨合能使正式的演奏更默契。
新娘在欢快的《迎亲曲》中出阁,在民间众多的娶亲环节中,八音队的 奏乐助兴必不可少。
今年年初,兴业县的八音队 还登上了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 国》栏目组“送文化·下基层”慰问 演出的舞台。
八音队里,每个乐手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对八音 中的其他乐器都能熟练上手。
一把年代久远的唢呐,见证着八音这一民间艺术的代代相传。
“八音”原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周礼·春官·大师》上说:“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尚书·尧典》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后来也专指民间器乐种类的“吹打乐”。
兴业八音是我市西北部重镇兴业县的地方民间吹打乐。它以鼓、锣、钹、笛(唢呐)、箫、弦、琴等组成,是桂东南汉族、壮族乃至广西汉族、壮族仪典古乐的较有代表性流派,与我国历史上的“八音”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
从现存“八音”曲目遗谱与曲调来看,它与河南的“八音楼子”相同或相似。清乾隆年间,《南北九宫大成谱》流传到兴业,兴业和相邻的贵县、桂平等地的客家人也把赣、闽、粤等地的吹打乐带了进来,使兴业八音发展迅速,从而确立了近代兴业八音的基础。
清同治年间,兴业山心乡民间艺人莫甲元将本地自娱性舞蹈采茶舞,拟兽类舞蹈狮舞、麒麟舞,祭祀类舞蹈跳傀僮等八音伴乐引用于鹩剧伴奏,并吸收和融合地方壮、瑶民歌小调音调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一种与古代中原音乐体系大体相同,但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仪典器乐形式和独特的戏剧伴奏形式。
兴业八音的曲调演奏分为红事、白事和中性曲牌,世俗性的活动如年节喜庆、婚丧嫁娶、满月、做寿、庙会等和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如集会、歌舞晚会、大型游艺等,不同的民俗活动用不同的曲调。常用的曲谱有《大开门》《一枝花》《朝天子》《大马步》《八仙贺寿》《紫金杯》《秀金枝》《虎落平阳》等等。
八音集打击乐和吹奏乐于一体,最大的特点是长于渲染。各种乐器和乐手的协调分工,自身音色、节奏和演奏技巧的密切配合,使之极具想象力,有极为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演奏时,整个场面气氛时而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气势浩大;时而行云流水、雨打芭蕉、平展舒缓;时而百鸟朝凤、喜气洋洋;时而哭天喊地、凄凉悲戚;时而置身仙境、虚无缥缈;时而回归自然、实景可触……音乐出神入化、淋漓尽致、魅力无穷。
兴业八音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深深植根于本地民间生活之中,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体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功能。它广泛流布于全县乡镇、社区、村屯,尤其在石南、山心、蒲塘等乡镇及周边地区,八音演奏十分活跃。如蒲塘镇的梁有光,自小时候和八音结缘后,就一直离不了八音。虽然今年已是88岁,仍是八音队的掌板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述地区几乎村村有八音班,大的村子,甚至多至五六个。20世纪50年代,以兴业八音为乐音伴奏的《十打舞》进省、进京会演并获大奖。
改革开放以后,兴业县非常重视兴业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了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稳妥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兴业八音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0月,以蒲塘镇黄传科艺人为代表的兴业八音作品获得第二届广西刘三姐民间文艺奖和民间文艺表演奖殊荣。兴业八音如一颗明珠、一朵奇葩,在八桂大地,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璀璨夺目,争妍斗艳。(刘展雄 罗秀兴 梁辉 禤光铭 摄影报道)
原标题:八音齐奏 薪火传
【 编辑:李香莹 作者:刘展雄 罗秀兴 梁辉 禤光】